從曾國藩的一生來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在湖南時的幼年和少年時期,此時的他隻懂得看書、考取功名;第二階段是他到翰林院做官時,此時的他更多的是在修身和鑽研古文詩詞;第三階段是他辦團練,創建湘軍陸師、水師,統兵作戰時期,此時的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治軍上;第四階段是他做兩江直隸行政長官時期,此時的他已近晚年,但卻也為洋務運動做出了貢獻。
縱觀他一生的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最輝煌的還是他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做統帥、打仗、治軍的階段。
而在曾國藩的治軍階段,又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離開北京,在湖南辦團練時期,此時的他,對治軍還是比較茫然的;第二階段是他創建湘軍陸師、水師時期,此時的他,對治軍已經有了成熟的想法;第三階段是湘軍陸師和水師創建完成後,此時的他開始了對湘軍進行日常管理、訓練,真正開始進入整軍時期;第四階段是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後,此時的他,因為成功更加自信,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軍事改革,以圖建立一支較強的國防力量。
下麵從他整軍的四個階段來分析。
辦團練
團練是清朝武裝力量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弱”的一部分,是散布在農村的地主鄉團武裝,屬於民兵性質,不屬於正規軍。
清朝的武裝力量是由兵、勇和團練組成的。而“兵”屬於有編製的國家軍隊,由“八旗”和“綠營”兩部分組成;“勇”是國家在需要軍備力量時,臨時招募的官勇,屬於有事招“勇”、無事“退”勇的狀況。不過“勇”雖然屬於非常備武裝,但軍費也出自國庫。
軍費出自國庫的“兵”和“勇”,自然級別也比經費由民間籌資的“團練”強多了。
所以這三部分武裝力量的級別是“兵”比“勇”高,而“勇”又比“團練”高。
這個不受重視、地位低下的民兵“團練”,也是不得已而辦的,是由那時的社會大環境所決定的。由於白蓮教起義,全國各地的起義團體激活了,一時間,四川、湖北、陝西、河南、甘肅等省紛紛有起義軍出現,整整延續了十年。眼見起義軍的勢力越來越大,嘉慶帝便命令各地舉辦團練,以協助綠營兵堵截追兵。同時還任命了四十三名團練大臣,曾國藩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老家湖南辦團練,按說並不難,因為湖南舉辦團練由來已久,已經很有經驗了。而曾國藩的家鄉湖南湘鄉縣,更是湖南舉辦團練最早的縣份之一。幾年前,曾國藩還在北京做官時,他的弟弟曾國潢就在家鄉組織過類似於民團的組織,專門鎮壓縣裏的抗糧鬥爭。
所以在他接到辦團練的諭令後,便回去了。
在辦團練的初期,曾國藩便對招來的練勇進行嚴格訓練。曾國藩是個有遠見也有野心的人,他根本不甘心自己帶的隻是“團練”,所以他將各縣的練勇改成了官勇,經費也由政府出。
從曾國藩的一生來看,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在湖南時的幼年和少年時期,此時的他隻懂得看書、考取功名;第二階段是他到翰林院做官時,此時的他更多的是在修身和鑽研古文詩詞;第三階段是他辦團練,創建湘軍陸師、水師,統兵作戰時期,此時的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治軍上;第四階段是他做兩江直隸行政長官時期,此時的他已近晚年,但卻也為洋務運動做出了貢獻。
縱觀他一生的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出,最輝煌的還是他的第三階段,也就是做統帥、打仗、治軍的階段。
而在曾國藩的治軍階段,又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離開北京,在湖南辦團練時期,此時的他,對治軍還是比較茫然的;第二階段是他創建湘軍陸師、水師時期,此時的他,對治軍已經有了成熟的想法;第三階段是湘軍陸師和水師創建完成後,此時的他開始了對湘軍進行日常管理、訓練,真正開始進入整軍時期;第四階段是在平定太平天國起義後,此時的他,因為成功更加自信,開始在全國範圍內進行軍事改革,以圖建立一支較強的國防力量。
下麵從他整軍的四個階段來分析。
辦團練
團練是清朝武裝力量的一部分,而且是最“弱”的一部分,是散布在農村的地主鄉團武裝,屬於民兵性質,不屬於正規軍。
清朝的武裝力量是由兵、勇和團練組成的。而“兵”屬於有編製的國家軍隊,由“八旗”和“綠營”兩部分組成;“勇”是國家在需要軍備力量時,臨時招募的官勇,屬於有事招“勇”、無事“退”勇的狀況。不過“勇”雖然屬於非常備武裝,但軍費也出自國庫。
軍費出自國庫的“兵”和“勇”,自然級別也比經費由民間籌資的“團練”強多了。
所以這三部分武裝力量的級別是“兵”比“勇”高,而“勇”又比“團練”高。
這個不受重視、地位低下的民兵“團練”,也是不得已而辦的,是由那時的社會大環境所決定的。由於白蓮教起義,全國各地的起義團體激活了,一時間,四川、湖北、陝西、河南、甘肅等省紛紛有起義軍出現,整整延續了十年。眼見起義軍的勢力越來越大,嘉慶帝便命令各地舉辦團練,以協助綠營兵堵截追兵。同時還任命了四十三名團練大臣,曾國藩就是其中的一個。
在老家湖南辦團練,按說並不難,因為湖南舉辦團練由來已久,已經很有經驗了。而曾國藩的家鄉湖南湘鄉縣,更是湖南舉辦團練最早的縣份之一。幾年前,曾國藩還在北京做官時,他的弟弟曾國潢就在家鄉組織過類似於民團的組織,專門鎮壓縣裏的抗糧鬥爭。
所以在他接到辦團練的諭令後,便回去了。
在辦團練的初期,曾國藩便對招來的練勇進行嚴格訓練。曾國藩是個有遠見也有野心的人,他根本不甘心自己帶的隻是“團練”,所以他將各縣的練勇改成了官勇,經費也由政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