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隊在密支那休整約兩個月後,向日寇發動了最後的攻擊,用繳獲的日軍文件上的一句話來說:“支那軍歸國心切,銳不可當”。密支那休整後,新1軍、新6軍分左右兩路向八莫發動進攻。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隨後,新1軍先後攻克八莫、南坎,並在畹町附近的芒友與雲南西進的中國遠征軍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中國駐印軍旋即南下,於1945年3月8日攻克臘戍,30日與英軍會師於喬梅,緬北反攻作戰結束。此時日軍因在菲律賓失敗,收縮戰線,全部撤出緬甸。至此,緬甸戰事全部結束。

此役曆時一年半,殲滅日軍4.8萬餘人,中國駐印軍傷亡1.8萬餘人,中國遠征軍傷亡4萬餘人。

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的反攻勝利,重新打通了國際交通線,使得國際援華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入中國;把日軍趕出了中國西南大門,揭開了正麵戰場對日反攻的序幕;鉗製和重創了緬北、滇西日軍,為盟軍收複全緬甸創造了有利條件。

從中國軍隊入緬算起,中緬印大戰曆時3年零3個月,中國投入兵力總計40萬人,傷亡接近20萬人。中國遠征軍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抗日戰爭史上極為悲壯的一筆。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口述者多為第一次參加遠征緬甸作戰,以及駐印軍在印度生活和後來的反攻緬北作戰;至於第二次遠征軍強渡怒江天險,反攻龍陵、騰衝、鬆山等戰役的親曆者較少有口述者,是為本書的一大遺憾,待修訂時再進一步充實、完善,以便更加全麵地還原中國遠征軍的曆史原貌。

主要口述者簡介:

白崇禧,(1893-1966年),字健生,廣西臨桂縣人,回族,1916年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抗戰時期,任軍事委員會副總參謀長,在國民黨軍隊中素有“小諸葛”之稱。中國國民革命軍一級上將,軍事家,屬國民黨“桂係”,地位僅次於李宗仁。

李宗仁和白崇禧是鐵哥們,一輩子合作無間,人稱“李白”。相反,白崇禧和蔣介石則是又合作又鬥爭,是麵和心不和。北伐成功後,白崇禧和蔣介石及其他地方勢力多次開戰;8年抗戰爆發後,兩人動員廣西的軍隊抗擊日軍,合作指揮多場大戰,並屢有勝果。

戰後白崇禧擔任國防部長,李宗仁獲選中華民國副總統,桂係的實力得到局部肯定。解放戰爭中解放軍取得三大戰役勝利後,蔣介石被迫下野,李宗仁繼任代總統。然而國共和談失敗,桂係無法保住中華民國的半壁江山,本身勢力亦無法維持。李宗仁先赴美國治病,1965年(74歲)從美國返回中國大陸。白崇禧則前往台灣,卻未能擔任要職,抑鬱而終。

杜聿明,漢族,字光亭。陝西省米脂縣人,中國抗日將領,曾任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

1924年6月,杜聿明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習,畢業後追隨蔣介石。在國民革命軍東征討伐陳炯明中初露頭角,曆任軍校教導團副排長,武漢分校學兵團中校連長,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中隊長,教導第2師營長、團長,第17軍第25師旅長、副師長等職,曾參加北伐戰爭、長城抗戰、淞滬抗戰,指揮收複桂南戰略要地昆侖關。

1933年以副師長身份指揮長城古北口對日戰鬥,激戰三晝夜,殲敵2000餘人。1937年,杜聿明受命組建國民黨第一個陸軍裝甲兵團。1937年5月,首任裝甲兵團團長。8月率部參加淞滬會戰。1938年7月任第200師師長。1939年11月任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桂南會戰,指揮桂南昆侖關對日作戰,使號稱“鋼軍”的日軍第五師團受到重創,殲滅日寇4000餘人,擊斃敵旅團長,獲昆侖關大捷。1942年3月任中國遠征軍第1路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率部參加滇緬對日作戰,後兵敗野人山。1943年1月任第5集團軍總司令。1945年2月晉陸軍中將,在解放戰爭時期被蔣介石視為股肱,堪稱救火隊長,奔波於遼沈、淮海兩大主戰場。1945年10月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指揮所部進攻東北解放區。1948年8月任徐州“剿總”副總司令。10月任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冀熱遼邊區司令官,旋回徐州任原職。

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戰役中所率各部全軍覆沒,於現安徽省宿州市蕭縣張莊寨鎮張老莊村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所俘。1959年12月4日第一批特赦,1961年3月,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1964年被特邀為全國政協第四屆委員會委員。1978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五屆常委和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軍事組副組長。1981年病逝於北京。

這裏簡單介紹一下杜聿明率部遠征緬甸的曆史脈絡(參見方知今所著《中國遠征軍》):

1941年2月,杜聿明作為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作軍事考察。

在考察完畢的那個晚上,杜聿明依據為期100天審慎考察所得到的情況,進行了冷靜的分析,然後,通宵達旦地在長達30萬言的“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上,執筆寫下這樣的結論:“日本對於中國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將不是從中國境內截斷,而是配合它對亞洲的政治戰略整個策劃的。日軍侵略越南並與泰國建立友好條約表明,它即將向英國的遠東殖民地進軍,這樣既可奪取英殖民地,又封鎖中國,起一箭雙雕的效果。”

有鑒於此,杜聿明提出中英兩軍為確保仰光海港之目的,應集結主力在緬甸邊境預先構築陣地采取決戰防禦。後來編成的《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報告書》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由杜擬的中英緬共同防禦計劃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