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兵力部署:(1)預定英緬軍二至三個師,中國三至五個軍。(2)布置中英兩軍主力(二至三個軍)於毛淡棉、克耶邦、景東間地區,並在毛淡棉附近形成重點,構築半永久性的縱深據點式堡壘群,形成堅固的主陣地帶,在主陣地前選擇要點構築據點式前進陣地,吸引敵人於我主陣地前,以強大之火力摧毀敵人攻勢,不失時機轉移攻勢,將敵人包圍殲滅於我主陣地前。(3)以一小部(一團至一個師)位置於景東亙臨江、車裏以南地區,構成據點式野戰堡壘群,形成縱深的主陣地帶,在主陣地前構築星羅棋布的前進陣地,采用遊擊戰與陣地戰相配合的戰略戰術。依據中緬交界山嶽地帶的特性,以主陣地為根據地,用一小部兵力警戒,以大部兵力擔任遊擊,適時深入泰緬境內襲擊敵人後方。(4)仰光及仰光海麵由英軍及艦艇擔任警戒。(5)控製強大機動性預備隊(一個半軍至二個半軍)於同古(即東瓜)、平滿納(即平馬納)、瓢背、麥克提拉(即敏鐵拉)間地區,不失時機增援第一線與敵決戰。(6)其他:構築工事材料及交通、通訊器材等由英方籌備;詳細作戰部署待雙方政府協定後另行擬定。

中國這個意見是在緬甸考察之後所擬的初稿,以後經過部分的修改補充。接著我們到了馬來亞,見了英國當時駐新加坡總督波普漢,談到這個問題。波普漢很同意中國軍事考察團的意見,希望商震抄一份初稿給他。可是商震的英文是半瓶醋,隻是唯唯的答應,並不明白對方的要求。商震的秘書劉耀漢因為商直接與波普漢談話,正鬧情緒,也未提醒商的注意。到兩天以後,波普漢請吃飯,又問到這件事,商瞠目不知如何回答,反而問劉,劉說有這回事。商這時顯得十分尷尬不安,馬上表示道歉,並補抄一份送給波普漢。這裏說明商震為個人出風頭,在正式外交談話中不用秘書翻譯,既違外交慣例,又把事情弄錯;而劉則為個人情緒,故意讓商在外交上丟一次臉。

可是英國除少數人如波普漢、丹尼斯之外,對於當時局勢的看法與中國大有出入。他們幻想以大英帝國的招牌嚇唬日本。他們說英國有雄厚的力量,認為日寇不敢輕於向他們挑釁;如果日寇要截斷滇緬路的話,必然從中緬或中老(老撾)邊境,而不會經過緬甸。

因此,當1941年夏間中國正式提出中英緬甸共同防禦意見書時,英國仍然堅持它的主觀謬見,一再強調中國應在中老、中緬邊境布防,以防止日寇截斷滇緬路,而不允中國軍隊及早入緬布防。同時英國心中也明白:日寇一旦侵襲它的遠東殖民地,它沒有任何的防禦能力,所以也不敢正麵否認中國提出的意見,隻是強調時機未到,不同意中國軍隊先行入緬。不過英國仍然要借中英合作的聲勢,進一步唬住日本,於是1941年12月下旬成立中英軍事同盟,簽訂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當然英國還有它不可告人的目的,留待下麵揭露。

(四)中英共同作戰的準備

中國方麵:中國在這期間(1941年6月至12月間)對於英共同防禦滇緬路方麵,作了必要的準備:(1)成立軍事委員會駐滇參謀團,以林蔚為團長,蕭毅肅為參謀處長,及參謀若幹人,策劃中英有關作戰的一切業務。(2)先準備三個軍(即第5軍、第6軍、第66軍)動員入緬與英軍並肩作戰,詳細位置已如前述。(3)對遠征各軍充實裝備,如第5軍成立炮兵團等,並令加緊訓練。(4)其他集中滇川、滇康、滇黔邊境各部隊亦在暗中準備動員(詳見前述)。(5)其他炮、工、通、輜等部隊亦作了必要的準備。

但對於緬甸境內的交通運輸、通訊補給等則完全依靠英方,毫無準備。

英國方麵:(1)任命胡敦為英緬軍總司令。(2)增加兵力:1941年春中國軍事考察團在緬甸考察時,英國在緬甸僅有英緬軍第一師,而且尚未裝備訓練完成。到珍珠港事變前後,除這一個師裝備完成外,並增加了英印軍第17師、英澳軍第613旅及裝甲第7旅(坦克150輛),並有炮兵、空軍等部隊。(3)對緬泰邊境防禦工事、交通、通訊等完全無準備,但對於主副食、醫藥等有一定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