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於1946年10月21日首次來台灣時,受到了台灣人民的熱烈歡迎。然而,事隔三年,將介石卻敗退台灣,直到去世,他再也沒有回到大陸。本文記述了蔣介石敗退台灣的前前後後。
1946年10月21日,蔣介石和宋美齡飛抵台北鬆山機場,這是蔣介石的第一次台灣之行。
蔣介石赴台是為了參加台灣省回歸祖國懷抱一周年慶祝活動的。在歡慶這一曆史性勝利的時刻,廣大台灣同胞對他在4個月前發動反共反人民全麵內戰的真實麵目和南京政府的全麵腐敗認識還不太清楚,所以他的行動如同“民族英雄”的凱旋和“最高領袖”的視察,無處不受歡呼。
蔣介石對此行頗有感慨,他抵台當日的日記中寫道:“餘9歲失怙,同年清廷割讓台灣於日本,至今已 51 年矣,餘之一生,自9歲迄今,無日不在孤苦伶仃艱苦奮鬥中,而台省同胞在此一時期,亦受盡日人奴役與壓迫之痛苦,今經我全國同胞從事8年之艱苦抗戰,終獲勝利, 台灣失地始得恢複,可謂艱難極矣。”
蔣介石和宋美齡先後到台北、台中、日月潭、基隆等地巡視和慰問,還出席了台灣省第一屆運動會開幕式。台灣之行的主要議程是參加在10月25日舉行的台灣光複一周年紀念會, 會上蔣介石致詞說:“與我相別50年的同胞相聚一堂,共同慶祝台灣的光複,使我50年的宿誌,得如願以償,實在是我平生感到最愉快、最光榮的一天。”會議獻給蔣介石的錦旗上寫著“功昭寰宇”,順便獻給宋美齡的錦旗上寫著“德溥蓬萊”。會後,兩人還來到中山堂平台與廣場上的10萬群眾見麵。
蔣介石赴台正逢他 60 壽辰(10月31日),易地祝壽別有一番情趣,為台灣之行增添一層色彩。前來祝壽的國民黨中央和南京政府的代表、司法院長王寵惠送上的賀壽詞則稱:“仁者無敵,德必有鄰,吹噓所及,禹甸同春,壽考作人,康強逢吉,宏開太平,永奠基石。”祝詞和現實毫無共同之處,遼闊的中華大地正因為蔣介石的反共內戰政策而布滿血雨腥風。盡管社會上找不到一點“仁、德、同春、太平”,可祝壽卻使得“巡視”更加熱鬧。
蔣介石到台灣正是他 4 個月來指揮“國軍”各路主力全部出動、連下各解放區城池的時期,這本是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為保存實力、拖垮國民黨軍隊的運動戰戰略戰術所致,南京方麵卻興高采烈,以為全線勝利近在眼前,已經準備在11月中旬單方麵召開不合法的“國民製憲大會”。虛假的軍事勝利刺激著蔣介石的神經,情緒高漲的“國府主席和國民黨總裁” 的台灣之行,自然也有“揚威布道”的意思。
對於台灣之行,蔣介石在回到南京後的日記中寫道:“巡視台灣之收獲,較之巡視東北之收獲尤大,得知全國民心之所向。”巡視台灣的收獲之大可以說,蔣介石在1948年底決定把台灣作為國民黨最後的去處,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有第一次赴台灣的感性認識,當然此時他的收獲隻是把台灣當作支援大陸內戰的基地,還沒想到會在海島度過後半生。至於“民心所向”則是蔣介石的錯覺,台灣人民當時歡迎蔣介石,是出自祖國收複台灣、使台灣同胞擺脫50年殖民統治的心情,當南京政府在台灣地區橫征暴斂、危及民生時,台灣人民也會起來反抗反動統治。所以在蔣介石視察後不到半年,即爆發“2.28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