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局變化(1989—2002年)(3 / 3)

“台獨”活動合法化後,民進黨進一步發展。1989年民進黨在“增額立委”和省、市議員選舉中大有斬獲,削弱了國民黨的“一黨獨大”地位。1992年12月二屆“立委”選舉中,民進黨一舉奪得“立法院”三分之一以上的席位,一批激進“台獨”分子進入“立法院”。1994年3月,在民進黨的推動下,“立法院”一讀通過了“公民投票法草案”,企圖為以所謂公民投票方式進行“台獨”分裂活動提供法源。與此同時,“台獨”勢力還與李登輝推行“兩個中國”分裂路線相配合,借助西方反華勢力的支持,積極鼓吹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1994年12月省市長選舉中,民進黨籍候選人陳水扁當選台北市長。在1997年12月縣市長選舉中,民進黨一舉奪得了台灣省12個縣市政權,得票率也首次超過了國民黨,形成了與國民黨爭奪“中央執政權”的態勢,“台獨”勢力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高潮。一時間,“台獨”思潮泛濫,“台獨”活動趨於囂張。

“台獨”主張違背了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也違背了絕大多數台灣人民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意願。對“台獨”勢力的猖獗活動,祖國大陸一直密切關注,並進行了堅決的鬥爭。1995年6月至1996年3月,中國政府和人民開展的反分裂、反“台獨”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台獨”勢力,迫使民進黨不得不調整其激進的“台獨”主張,提出“民進黨若執政,不必要也不會宣布台獨”的主張。但是,該黨並未放棄追求“台灣獨立”的目標。如何實現“台獨”的路線之爭,使“台獨”勢力內部出現了分裂。1996年,一些極端的“台獨”分子出走民進黨,先後成立了“建國會”、“建國黨”和“建立新國家聯線”。1997年香港回歸前後,“建國黨”、“台灣基督教長老會”、“台獨聯盟”等頻頻活動,鼓吹“建立台灣共和國”。同年,30多個激進“台獨”組織開始串連籌組“台灣獨立建國聯合陣線”,但由於在整合目標和“台獨”路線上存在分歧,並未形成一股有影響的力量。相反,在國際環境和兩岸關係的大勢下,“台獨”活動的空間越來越有限。1998年底的“立委”和台北、高雄市長選舉中,激進“台獨”勢力受到重大打擊,“建國黨”得票率相當低,民進黨亦因其“台獨”主張給民眾帶來疑慮,不僅失去了台北市長席位,在“立委”選舉中也遭受挫折。1999年5月民進黨迫於形勢,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稱“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這是在民進黨正式決議中首次公開承認所謂“中華民國”。該決議文基本上是因應2000年3月將舉行的“總統”選舉而進行的策略性調整,並沒有觸及“台獨黨綱”,“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和“公投決定台灣前途”等民進黨的核心政策沒有任何改變,“台獨”基本理念和最終目標也沒有根本的改變。

李登輝執政12年,對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台獨”勢力大力扶持、縱容,導致其迅速膨脹,實力發展壯大。曆經數次選舉,民進黨掌握了島內三成左右的基本票源,且控製了台灣本島21個縣市中的半數以上縣市和高雄市的政權,在“立法院”也擁有近三分之一以上的席位。這些都為民進黨走向“執政”奠定了社會基礎,提供了政治資源和動員力量。2000年3月,主張“台獨”的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這一結果是李登輝長期縱容、扶持“台獨”勢力壯大的必然發展。

(四)推行製造“兩個中國”分裂路線,公然拋出“兩國論”

李登輝上台初期,由於地位不穩,在兩岸關係上延續了蔣經國有關“一個中國”、“反共複國”、“反對分裂國土”等既定的政策。1988年,他在上台後的首次記者會上說“中華民國的國策,就是一個中國的政策,而沒有兩個中國的政策”,還多次公開表示“中國隻有一個,應當統一,也必將統一”,“一個中國原則是最高原則”。但是,隨著權位逐漸穩固,李登輝開始背棄一個中國原則。從1990年開始,李登輝相繼鼓吹“兩個政府”、“兩個對等政治實體”、“台灣已經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名就是中華民國”,自食其言說他“始終沒有講過一個中國”,妄稱“中國這個詞是含糊不清的”,鼓吹“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互不隸屬的兩個主權國家”。1999年,李登輝在行將下台前夕加快了分裂國家的步伐。他於5月出版《台灣的主張》,鼓吹要把中國分成七塊各自享有“充分自主權”的區域。7月9日,他公然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拋出了“兩國論”分裂主張,徹底暴露了蓄意分裂中國領土和主權、妄圖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的政治本質。

李登輝除了發表分裂言論、主張外,還采取了一係列分裂祖國的實際步驟。在政治上,推動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為中心內容的“憲政改革”,力圖通過“修憲”和“公民投票入憲”建立與“兩國論”相適應的政治體製。他縱容、扶持“台獨”分裂勢力及其活動,使“台獨”勢力發展壯大。在國際上,以“金錢外交”為手段,不遺餘力地進行以製造“兩個中國”為目的的“拓展國際生存空間”活動,力圖使台灣獲得“獨立國際人格”和“實質獨立”。1993年以後,連續7年推動所謂“參與聯合國”活動,甚至提出要以十億美元換取進入聯合國的“門票”。在軍事上,推行以祖國大陸為敵的軍事戰略,大量向外國購買先進武器,謀求加入美日籌建的戰區導彈防禦係統,企圖與他國組成某種形式的軍事同盟。在思想文化上,鼓吹“台灣生命共同體”,推動“本土化教育改革”,修改教科書,圖謀抹殺台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意識和對祖國的認同,挑起台灣同胞對祖國的誤解和疏離感,割斷兩岸人民的精神文化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