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姓付的朋友今年36歲。這位付女士雖然是企業高管,但實話實說,她的氣量有些欠缺。她曾經跟我說過一件事:
原來她所在的公司,同事之間平時的稱呼非常隨便,付女士也沒覺得這樣有什麼不好。直到有一天,付女士走在單位走廊上,身後突然竄出一個年輕人,拍了拍她的肩膀說:“大姐,請問辦公室在哪裏?”付女士霎時驚呆了,差點忘記告訴他辦公室的方位。
“她怎麼能叫我大姐呢,這個稱呼實在太恐怖了。”直到幾個星期後,付女士還是耿耿於懷地對我說,“怎麼能叫大姐呢,就算叫姐姐也比大姐好上幾百倍。”
再後來,我又從付女士口中得知,原來那個小夥子姓何,那天是第一天來公司報道,剛好在她手底下工作。由於付女士業餘時經常跟我聊天,所以我自然會聽到她講述很多工作中遇到的不順心的事情。而自從那位小何到了付女士手下工作之後,付女士在說及工作中不如意的事情時,經常會提到那個小何工作有多差勁、有多不得力。盡管很多事情在我聽來,小何身上的問題,有很多隻是一個初入職場的新人難免都會犯的小錯誤,卻被付女士形容得十分嚴重。但付女士並沒意識到自己隻是在下意識地針對小何,她認為她的不滿是對的,因為小何確實在工作中犯了錯誤。沒過幾個月,付女士告訴我:“那個小何申請調部門了!”
其實,如果我是小何,遇到一個處處針對我的上司,說不定我也會選擇調部門。隻是這樣對小何來說未免太可惜。小何隻是一個初入職場的年輕人,付女士所在的企業給員工的待遇還算不錯,特別是付女士所在的部門,像小何那樣剛畢業的大學生,起薪可以達到4000元。隻要小何能踏踏實實在那個崗位工作個幾年,拿到10萬年薪完全不成問題!但是小何因為無法忍受上司的無理苛責而申請轉崗。轉崗後,小何的薪水隻有3000元,而且因為專業不太對口,從此很難有晉升的機會,除非小何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業餘充電!
小何的案例告訴我們,在新進一個單位的時候,最好能夠熟知它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不僅僅體現在公司的牆上,還隨處可見於工作的細節中。同事之間的稱呼就是企業文化的一種外在體現,一個企業以什麼類型的稱呼為主,與企業管理者的風格、個性有密切關係。
在以氛圍自由著稱的歐美企業中,無論是同事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一般互叫英文名字,即使是對上級甚至老板也是如此。如果用職務稱呼別人,反而會讓人覺得格格不入。在這樣的公司工作,不妨也取個英文名字,融入集體。
在由學者創辦的企業裏麵,大家一般彼此以“老師”稱呼。這個稱呼還適用於文化氣氛濃厚的單位,比如報社、電視台、文藝團體、文化館等。這個稱呼能表達出對學識、能力的認可和尊重,因此受到文化單位職業人的青睞。
而在國有企業,最好以行政職務相稱。
在等級觀念較重的韓資、日資企業,一般也采用這類稱呼,如李課長、韓社長等。
關注細節,把握準企業文化,稱呼才不容易露怯。
我們如果想獲得高薪、想提升能力、想更完美的完成工作、想在工作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擁有自己的人脈,關注細節是必不可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