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導讀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出生於德國烏爾姆。1893年移居瑞士。1896年考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1900年至1902年任私人家庭教師。1902年至1908年在伯爾尼瑞士專利局任專利審查員。1909年以後,先後任蘇黎世大學、布拉格德國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柏林大學教授和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德國法西斯政權建立後,愛因斯坦受到迫害,於1933年被迫離開德國,移居美國,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直至去世。

愛因斯坦創立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從根本上改變了關於空間、時間和物質的概念。列寧曾說,愛因斯坦是“自然科學的偉大改革家”之一。他建立的相對論揭示了空間與時間的辯證關係,是科學上的一項重大發現。

本文是1918年4月在柏林物理學會舉辦的普朗克六十歲生日慶祝會上,愛因斯坦發表的演講,在文中,他高度評價了普朗克對科學充滿激情和為此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相關鏈接 愛因斯坦的《致後人書》

1938年,美國總統羅斯福親自打電話給愛因斯坦,要他給五千年後的人們寫點東西,將我們時代的思想感情告訴給他們。於是,愛因斯坦寫了下麵這篇《致後人書》:

“我們的時代富於創造思想。我們的發現本應該可以大大地使我們的生活輕鬆愉快。我們利用電能橫渡大洋。我們使用電能來減輕人類的繁重的體力勞動。我們學會了飛行。我們利用電波很容易地把消息發到全球各地去。

但是,雖然有著這一切,我們的商品的生產和分配是完全無組織的,人們必須生活在憂慮中,擔心被人從經濟生活中拋出,失去一切。除此之外,生活在不同國家中的人們每隔一個長短不等的時間就要進行互相殺戮,因此,每一個想到未來的人必然都生活在經常的憂恐中。

我相信,我們的後人將懷著一種理所當然的優越感讀上麵這幾行文字吧。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38年8月10日”

這段文字用特製的墨水和紙寫好後,同其它一些文件一起被裝入一個叫做“時間的炸彈”的特製鋼體內,埋入紐約當時準備動工興建的國際博覽會建築地基下麵十五米的花崗岩石洞內,地麵立有一碑柱,要人們在五千年之後,即公元六九三八年取出鋼體內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