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說天是有情的嗎?我心中怎能不憤怒呢?
某月某日,“他”和“我”站在絕壁的道路上。
他在前,我在後,相距隻有兩步。他在饒舌,我在沉默。他甩著肥胖的肩膀走著,我拖著枯瘦的身體一步一步喘息,咳嗽。
我的眼睛不由自主向絕壁下麵張望。懸崖十仞,碧潭百尺。隻要動一下指頭,壁上的“人”就會化作潭底的“鬼”。
我掉轉頭,眼睛依然望著潭下。我終於冷笑了,瞧著他那寬闊的背,一直凝視著,一直冷笑著。
突然一陣響動。一聲驚叫進入我的耳孔,他的身子已經滑下崖頭。為了不使自己墜落下去,他拚命抓住一把茅草。手雖然抓住了茅草,身子卻懸在空中。
“你!”
就在這一秒之內,他那蒼白的臉上,驟然掠過恐怖、失望和哀怨之情。
就在這一秒之內,我站在絕壁之上,心中頓時湧起過去和未來複仇的快感,同情。各種複雜的情緒在心中搏擊著。
我俯視著他,佇立不動。
“你!”他哀叫著拽住那把茅草。茅草發出沙沙響聲,根子眼看要拔掉了。
刹那之間,我趴在絕壁的小道上,顧不得病弱的身子,鼓足力氣把他拖了上來。
我麵紅耳赤,他臉色蒼白。一分鍾後,我倆相向站在絕壁之上。
他悵然若失地站了片刻,伸出血淋淋的手同我相握。
我縮回手來,撫摩一下劇烈跳動的心胸,站起身來,又瞧了瞧顫抖的手。
得救的,是他,不是我嗎?
我再一次熟視著自己的手。
三
翌日,我獨自站在絕壁的道路上,感謝上天,是它搭救了我。
斷崖十仞,碧潭百尺。
啊,昨天我曾經站在這座斷崖之上嗎?這難道不就是我一生的斷崖嗎?
——陳德文 譯
人物介紹
德富蘆花(1868—1927),日本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出生於熊本縣貴族家庭。22歲進入《國民新聞》報社當記者。早年信仰基督教,後傾心於托爾斯泰思想,1907年曾到俄國拜訪托爾斯泰,回國後即在鄉間過隱居生活。主要作品有小說《不如歸》、《黑潮》等,散文《自然與人生》、《蚯蚓的夢囈》等。
《自然與人生》描繪了自然與人的和諧、交融,著力於對大自然的讚美和對故國山河的歌頌。結集出版時當即引起熱烈反響,被認為是“對於日本人情感教育具有重要作用的作品。”
相關鏈接 德富蘆花名作精選——《春天的悲哀》
我漫步田野,仰望迷蒙的天空,嗅著花草的清香,聆聽緩緩流水的歌唱。和煦的春風撲麵而來,突然,一種難以抑製的懷念之情油然湧上心頭,旋即悄然逝去。
我的靈魂恐怕是在仰慕那遙遠的天國吧。
春天的大自然宛如慈母。人一經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並與之融為一體,便會哀歎有限的人生,憧憬無限的永恒。也就是,偎依在慈母的懷抱裏,人們往往會生出一種近乎於撒嬌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