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丘陵山區及風沙地區若幹高效益種植模式(3 / 3)

(五)紅小豆套種沙打旺栽培技術要點

紅小豆生育期短,耐痔薄,適應性廣。市場上紅小豆已成為製作優質澱粉或風味食品的原料,前景十分廣闊。紅小豆生育期110天左右,多為穴播,每穴5~6粒種子,施少量磷酸二按,行距50厘米,穴距約20厘米,每畝播種量約3千克。田間管理除中耕除草外,要注意防蚜蟲。豆角成熟及時收割。

沙打旺是多年生豆科牧草,株高1~2米。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具有抗旱、耐寒、耐瘩薄、耐鹽堿、抗風沙(故稱沙打旺)等特點。6月中旬條播於紅小豆行間,每畝播種量0.8~1.0千克,播種前進行種子硬實處理,覆土2~3厘米厚。沙打旺苗期生長緩慢,田間管理上應及時鋤草,施用磷肥和鉀肥可顯著提高產草量,並能改善牧草品質。

沙打旺的病蟲害有白粉病、根腐病及蚜蟲等,要及時防治。冤絲子是危害沙打旺的主要寄生植物,有效的防治方法是播種後用“地樂胺”除草劑封閉,也可在菟絲子發生初期噴布“魯保1號”藥劑。

在溝壑縱生、地形複雜的丘陵山區或風沙地區進行大麵積播種沙打旺時,可采用飛機播種。進行飛機播種前,地麵要進行處理,如翻地、刨坑等,以保證種子落入土中。

沙打旺播種第二年返青後90天左右現蕾,115~120天盛花,30天左右種子成熟。一般每畝產鮮草4000千克左右,旺盛生長可持續5~7年。沙打旺一般製成草粉出售,每千克價值1.4元左右,每畝沙打旺一般可製500千克左右的幹草粉。沙打旺也可青飼、青貯、打漿、曬製幹草或放牧利用。沙打旺還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六)災年不災,山藥高產

山藥營養豐富,是滋補食品,菜藥兼用。山藥為地下塊莖,耐貯藏,耐運輸,耐幹旱,後期耐澇。1997年晉北地區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澇災害,前期大旱,後期大澇,其他次作物普遍嚴重減產,而山藥受害減產較輕,例如,天鎮縣將軍廟村農民種植“波蘭2號”山藥,4畝地收獲山藥6500千克。

1.經濟效益

山藥多數是同小麥、甘薯、蔬菜等間套作。一般畝產山藥塊莖2000千克左右,零餘子(山藥豆)100千克左右。畝產值在2500元上下,純收益1800元左右,與間套種的其他作物合計起來,每畝純收益超過2000元。

2.適用條件

扁塊山藥,形似腳掌,適於南方多濕土壤;圓筒、長柱狀山藥北方地區栽植較多,適於在地下水位較低的沙土或沙壤土栽植。山東、山西等地分布較多。

3.具體做法

(1)精細整地。山藥塊莖人土較深,播前要精細整地。單作的可按70厘米距離開溝,溝寬25厘米,深60厘米,隨解凍隨回填土和施農肥,與土混拌均勻,最後成平畦,以備栽植。隔畦間作的開溝距離,按間作物的畦寬和山藥支架的高矮等而定。

(2)栽植。用山藥栽子栽植,於畦中間開10厘米深溝,將栽子平放溝中,株距15厘米,施人少量磷酸二銨,再施一些灰土糞,覆土8~10厘米,畦寬者可栽二條溝;用山藥段子栽植,在正常播期前15~20天,將塊莖切割成4~7厘米的小段,放在溫床上催芽,見芽後再按上述方法栽植;用山藥零子栽植,選用較大的山藥零子,每畦栽植雙行,株距7~8厘米,第一年形成小山藥,長約30厘米,第二年全塊莖栽植,用於更換老山藥栽子或補充、擴大山藥栽子來源。

(3)田間管理。山藥出苗後及時鬆土。生長前期注意控製水分,即使是沙質土也不澆水,促使塊莖向地下生長。山藥甩條之後應搭架,架高約1.5米,以增加受光麵積。秧蔓快爬滿支架時追施氮肥,視土壤肥力及施農肥情況而定,一般每畝追施硫酸銨10千克左右。隔30天後再追一次複合肥,此次應增加鉀肥施用量。塊莖生長盛期需保持土壤濕潤狀態,不旱不必澆水。下霜後適時收獲。

(4)起收山藥。長柱種山藥入土深達60~100厘米,收獲時比較費力(這也是限製山藥栽植麵積擴大的原因),挖取時容易鏟斷塊莖。收獲時一般從畦的一端開始,先挖出60~70厘米見方的坑,人坐在坑沿,然後用山藥鏟沿著山藥在地麵下10厘米處兩邊的側根,將根側泥土鏟出,一直鏟到山藥溝底見到塊莖尖端。最後,用鏟輕試尖端已有鬆動時,一手提住山藥的上端,一手沿塊莖向上鏟斷其後側的須根,直到鏟斷山藥貼地表層的根係。這樣就可以把一個完整的山藥一手提取出來。要在土壤結凍前收獲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