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分根和扡播繁殖:分根繁殖是選取生長年限較久的龍膽根莖,將生長健壯的根莖剪成幾個根莖段作種栽.按上述移栽項內的方法栽植,一般多在龍膽采收時節與采收同時進行。
扡插繁殖是在6月中旬至7月中旬龍膽生長旺盛季節,選3年生以上植株,將部分地上莖剪下,將莖剪成有2~3個節的插條,除去下部葉片,基部用ABT生根粉處理後,扡插在事先備好的床內;插條入土深度為3~4厘米,插床的基質多采用1:1的壤土和過篩細砂;扡插之後要保持床上濕潤,每天用噴壺澆水2~3次,插床頂部要搭棚遮蔭,防止日光暴曬,大約20天後插條長根,待根係全部形成以後,將插條全部挖出,按移栽項的方法栽到大田中。
在東北地區龍膽已開始大麵積人工栽培,種子收量比較多,繁殖係數大,便於貯存、運輸及相互引種,因此,多數用種子進行大麵積繁殖,分根和扡插繁殖實際上應用不多,所以以上隻作簡單介紹。
3.田間管理
(1)育苗管理:播種後至出苗前應保持床土濕潤,早晨或傍晚用噴壺澆水。開始出苗後逐次除去床麵覆蓋的鬆樹葉。最後留一薄層鬆葉,以不蓋幼苗不影響幼苗生長為好。第一對真葉到第二對真葉期間,土壤濕度應控製在60%左右。苗全之後要經常除草,要作到除小,除淨,見草就除。陽光過強時可設簡易棚遮蔭,隨幼苗逐漸長大,適當增加光照,促進生長。
(2)移栽田管理:移栽後如遇天旱及時用噴壺澆水。返青之後幹旱時可以灌水。全部生長期內要隨時鬆土除草,保證植株正常生長。龍膽喜陰.怕強光照射,可以在作業道邊少量種植玉米遮蔭,株距為70~80厘米。平地用大壟栽培時有的地區與玉米套種,2~4壟玉米之間,栽2~4壟龍膽。高溫多雨季節要作好田間排水,以防爛根及病害發生。7月中旬在龍膽行間開溝追施尿素,每畝12.5千克左右。8月~9月適量追施磷、鉀肥,促進根部生長。開花期噴一次100ppm赤黴素溶液.增加結實率,並能促進種子成熟,使子粒飽滿。花蕾形成後,不留采種子的植株及時除去花蕾,以利於根部生長。越冬之前清除畦麵上的殘存莖葉,在床麵上蓋2厘米厚防寒土,以利越冬。有條件時覆蓋2厘米厚的腐熟農家肥代替防寒土效果更好。
(三)病蟲害防治
龍膽大麵積人工栽培時間雖然不長,由於主要生長環境與原來野生環境改變較大。因此,近年來病害發生較多,有時給生產上帶來很大損失。國內許多生產和科研部門對此進行了許多防治實驗,現將幾種主要的病害及防治方法簡要介紹如下:
1.猝倒病
主要發生在1年生幼苗期,是由鞭毛菌亞門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發病植株在靠近地麵處的莖基上出現褐色水漬狀小點,繼而病部擴大,致使植株成片倒伏在地麵,5~8天後植株死亡。該病主要發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土壤濕度過大、播種密度過大時發病較嚴重。防治方法主要是調節床土濕度,發現病害之後停止澆水,用65%的代森鋅500倍液澆灌病區,也可以用800倍的百菌清液進行葉麵噴霧防治。
2.斑枯病
該病是當前龍膽發病較多,危害較重的常見病,是由半知菌亞門的殼針孢菌引起,多發生在2年以上植株,以葉片發病最為嚴重。主要病狀是發病時葉片上出現圓形或橢圓形褐色病斑,直徑0.3~1.2厘米,中央的顏色略淺,後期病斑出現小黑點,即為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彙合,葉片枯死,最後致使整株枯萎。發病的高峰期為7月至8月中旬,氣溫25℃~28℃,降雨多、空氣濕度大時容易發生。
3.褐斑病
該病也是由殼針孢屬真菌引起,6月初開始發病,7、8兩月最重,主要發病在葉片、病葉初期出現黃褐色直徑為0.3~0.9厘米的圓形病斑,周圍呈深褐色暈圍,隨病情發展,病斑相互融合,形成大斑,葉片枯死,植株枯萎。高溫高濕時此病極易發生。
斑枯病和葉斑病常給生產上帶來很大損失,在防治方法上應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采取農業手段和藥劑防治相結合。首先要按要求嚴格控製選地,地勢低窪、易板結地塊不宜種植,更不能連作;移栽前土壤和種苗要進行殺菌消毒;移栽田畦麵覆蓋稻草、枯草或樹葉,利於防病;間作玉米,創造龍膽生長的涼爽濕潤環境,提高植株抗病性。保持田園清潔,秋末將殘株病葉清除,在田外燒掉或深埋;控製中心病株,發現病株,立即清除。用藥液處理病區。在生長期間,5月下旬至9月初止,可用800~1000倍甲基托布津液、50%多菌靈500~800倍液、70%代森錳鋅400~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50%退菌特800~1000倍液等農藥交替進行葉麵噴霧防治,7~10天一次,7~8月5~7天一次。
(四)采收與加工
栽培的龍膽生長3~4年後(移栽2~3年)即可采收入藥。有關資料報道,栽培的龍膽2~4年生其折幹率和有效成分均高於野生,而以4年生龍膽於10月中下旬采收,龍膽苦甙的含量及折幹率為最高。采收時先除去地上莖葉,再將根部依次挖出,去掉泥土及殘存莖葉,陰涼通風處陰幹,溫度以25℃左右最好,烘幹也要在這個溫度下進行,因為龍膽苦甙的含量及折幹率都高,不適宜在陽光下暴曬或者在40℃以上條件下洪幹。不論陰幹或低溫下烘幹,待根部幹至七至八成時,將根條整順取直,將其捆成小把,再晾至全幹。折幹率一般為3.5:1,每畝可收幹品250~300千克,高的500千克。栽培中高產田每畝可收400千克以上。藥材以表麵黃棕色或暗灰棕色,根圓柱狀,長10~20厘米,直徑2~5厘米,無雜質,質堅實者為佳。
(五)留種
為獲得優良種子供繁殖用,多將3年生以上健壯植株作為種子田。生長期間加強管理,重施磷、鉀肥,9月下旬至10月中旬,當果皮由綠開始變黃,果瓣頂部即將開裂時(此時種子已由綠色變為淡黃褐色)。將地上部分割下,捆成小把,晾曬7~8天後,用木棒敲打,種子落下後除去莖葉,再將種子在陰涼處晾幹,在低溫幹燥、通風處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