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種植方法
(1)種子繁殖
種子處理:變溫浸種:將種子投人到100℃開水中迅速攪拌至自然冷卻.浸泡6~8小時。撈出用清水洗去粘液,晾幹種皮浮水,即可播種。
另法:將種子投人到60℃水中浸泡6~8小時,種子多半已吸水膨脹,與未吸水種子分離成兩層,但不浮於水麵,可隨倒水將吸水種子倒出,反複漂倒幾次。最後剩下未浸開的硬實種子,撈出投人100℃開水中燙3~5秒種,立即撈出,投人到冷水中使種皮受到變溫刺激,再撈出放入60℃水中繼續浸泡3~4小時,此時已基本浸好,撈出與先期漂出的浸好種子合在一起。再用清水洗去粘液,晾去種皮浮水即可播種。
碾磨種皮:用石碾或碾米機碾磨種皮,見種皮變粗糙失去光澤、色澤稍顯綠白色即可。再放入40℃水中浸泡2~4小時撈出,清水洗去粘液,晾去種皮浮水即可播用。
種子直播:按30厘米行距開壟,每畝放入二銨30~40千克,拌土施入,而後播種,複土約2厘米厚,稍加鎮壓。播後生長3~5年直接收獲產品。播種於4月上旬或7月上中旬進行。
育苗:於4月上旬進行。為培養1年生壯苗,不宜於夏季播種。分壟台、壟溝、平播三種播種形式。
壟台播種育苗:按60厘米行距起大壟.經鎮壓使壟脊成為平整的寬壟台。在壟台上用特製的開溝器開出3條深2~3厘米的小溝,溝間距8厘米,開溝後施入二銨。每畝20~30千克.拌土施入。二銨拌土施入以免和種子直接接觸造成燒苗。將種子點入溝中,每溝1米內下籽60粒左右,複土1厘米厚。開溝、施肥、下種、覆土一定要連續進行。覆土後鎮壓。
也可按30厘米行距起壟,在鎮壓後的平壟台上開雙溝,溝間距8厘米,溝中每米下種45粒左右。其它措施同大壟3行播種。
壟溝播種育苗:按30厘米行距開壟,每畝施入二按20~30千克,拌土施人,順壟溝踩底格,播入種子,溝中每米撒種90粒左右,覆土1~2厘米厚,而後鎮壓。
平播育苗:如播小麥。在大平畦中,順畦按10厘米行距開溝,施入拌土二銨後下種,溝中每米下種子40粒左右,其它措施同壟播。
移栽:育苗第二年清明前後進行。如麵積不大.人力充足,可按行距20厘米用平鍬開出寬35~40厘米.深7~10厘米平底溝槽,槽底稍傾斜,兩側相差3~4厘米。將甘草苗根條按8~10厘米株距頭高尾低橫擺在溝槽中。每畝施入二銨40~50千克,拌土撒於苗根的下半部。而後理土平槽,稍加鎮壓即可。如大麵積栽植,則按30~40厘米行距開大壟,施入二銨,然後將甘草根苗靠壟溝一側,頭高尾低與地麵略呈10~15度角植人。株距10厘米,然後覆土封壟。根頭應低於壟麵3厘米左右。逐次開壟移栽。平槽移植每畝栽8000~10000株。壟栽每畝栽16000株左右。
甘草苗移栽前用林業起苗器仔細挖出.隨挖隨栽。防止苗根風幹。栽前作好選苗工作。根頭直徑達0.8厘米、長達30厘米的優質苗選出單栽,加強管理,當年秋即可收獲。根頭直徑0.3厘米以上、長達20厘米以上的次等苗統一另栽,長足二年後收獲。根頭直徑不足0.3厘來的弱苗應淘汰。
育苗移栽:比播種後直接收獲商品,生長周期短2~3年,更好地利用了表層土壤的肥力,尤其是便於采挖,解決了甘草易種難收的關鍵問題。
(2)根莖繁殖
選直徑0.5~1.5厘米新鮮健壯的橫生根莖,切成15~25厘米長的小段.每段應有不定芽3~5個。按行距45~50厘米、株距20厘米、深度15厘米條栽或穴栽。春4月上旬秋10月中旬栽植。根莖繁殖是野生資源保護中進行補缺連片的好措施。大麵積栽培中很難采用。
3.田間管理
(1)灌水:甘草耐旱關鍵是保苗。播種和幼苗期應保持土壤濕潤,墒情不足應澆水,栽植時也應澆水。生長後期一般不必澆水。
(2)鬆土除草:甘草1年生地上生長較緩慢,苗期易出現草荒。2年生以後地上生長旺盛.雜草很難與之競爭。育苗田可使用除草劑控製雜草。每畝使用豆田化學除草劑氟樂靈48%乳油90毫升,配成藥液30千克,播種前一天均勻噴霧地表,而後耙地5厘米深,使藥土混合。相對除草效果達90%以上。使用除草劑一定要注意嚴格掌握劑量。出苗後至封壟前應以鋤鬆土除草1~2次。封壟後的田間雜草要及時拔除。
(3)施肥:甘草有根瘤菌,自身可以固氮。播種和栽植前應結合整地施足基肥,基肥可施用廄肥、圈肥、炕土,每畝3000~4000千克,並混入二銨或複合肥20~30千克一並施入。人糞尿含氮高不宜施用。除施農家肥作基肥,播種和栽植時最好能再適量施人磷鉀肥如二銨、磷酸二氫鉀等。3年生的商品田在第三年返青齊苗後,每畝應追施磷酸二銨30千克。
(三)病蟲害防治
1.甘草鏽病
病害症狀:主要為害葉片。春節幼苗出土後即在葉片背麵生圓形、灰白色小皰斑,後表麵破裂呈黃褐色粉堆,為病菌夏孢子堆和夏孢子。發病後期整株葉片全部被夏孢子堆覆蓋,致使植株地上部死亡,莖基部與根莖連接處韌皮組織增生,潛伏芽萌動,植株表現為叢生、矮化。夏孢子再侵染後,葉片兩麵散生黑褐色冬孢子粉末。該病是栽培甘草的生要病害,遍布各甘草主產區則影響密植的主要因素。
發病規律:病菌為單主寄生鏽菌,以菌絲及冬孢子在植株根、根狀莖和地上部枯枝上越冬,翌春產生夏孢子。栽培甘草發病率高於野生甘草。如上年秋季多雨,來年春天氣溫回升較快則有利其發生。兩年生栽培甘草夏孢子病株發生盛期在5月中旬,病株率10%左右,6月下旬為發病株死亡盛期,死亡率達90%上。冬孢子病株發生盛期為7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