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黃芪與甘草(2 / 3)

第一年上秋大凍前最好每畝施腐熟農家肥l000千克蓋頭糞,防凍防旱。

要多施農家肥、少施化肥。

生長季節,特別是雨季注意排水,以防爛根死苗。

打頂:為了控製黃芪株高,減少養分消耗在第1年7月底前要進行打頂(摘去頂芽)。這是黃芪獲得豐產的重要措施。

(三)病蟲害防治

黃芪病害有白粉病、褐斑病、鏽病、紫紋羽病等,幼苗期蟲害主要有擬地蟲甲、蒙古灰象蟲甲、全龜子,生育盛期有蚜蟲、豆莢螟等。

1.白粉病

病原是真菌中兩種子囊菌。苗期到成株期均可發生,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莢果。開始受害時葉兩麵有白色的粉狀斑,嚴重時,整個葉片如覆白粉,後期在病斑上生長很多黑色小點,使葉片枯死,早期脫落或整株枯萎。該病多發生在6月份。

防治方法:

(1)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密植,注意通風透光,適當增施有機肥,使黃芪生長健壯。

(2)適期防治。發病前、發病初期可噴0.3波美度石硫合劑或15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關鍵是要適期噴藥。

(3)清除田間落葉、病殘株及附近的野生寄主。

(4)可用25%粉鏽寧、62.25%仙生600倍液或50%托布津800倍液,每隔10天噴一次,連續交替噴藥2~3次。

2.紫紋羽病

俗稱“紅根病”,發病後根部變成紅褐色,是黃芪的一種重要病害。病原是真菌中一種擔子菌,主要為害根部,造成爛根。多在6月至8月發生,在高溫多濕季節,地下水位高,土質黏重的條件下容易發病。初期為害須根,之後蔓延到主根。病斑初期呈現褐色,最後呈現紫褐色,並逐漸由外向內腐爛。爛根的表麵有白線狀物纏繞其上,此為病菌菌索,後菌索變為紫褐色並相互交織的菌膜和菌核。根部自皮層向內腐爛,最後葉片自下而上發黃脫落,整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

(1)黃芪收獲時,應清除病根及病殘組織,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原。

(2)與玉米、小麥等禾本科作物輪作,3年~4年種植一次。

(3)雨季注意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4)發病後用退菌特600倍~800倍液,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進行澆灌防治,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3.豆莢螟(鑽心蟲)

6月下旬至9月下旬發生。成蟲在黃芪嫩莢或花苞上產卵,孵化後幼蟲蛀入莢內食害種子。老熟幼蟲鑽出莢外,入土結繭越冬。北方每年發生一代。

防治方法:

(1)深翻土地,實行輪作。

(2)成蟲發生盛期(開花前在花上產孵,幼蟲鑽進莢),於傍晚噴灑敵殺死或速滅殺丁防治,或幼蟲蛀莢之前,初果期,莢角形成泡,籽粒剛形成時(7月中旬),噴灑80%晶體敵百蟲1500~2000倍液,每7天至10天一次,連續幾次,直到種子成熟。

4.蚜蟲

6月至8月發生。為害上部嫩梢,影響黃芪生長發育,用氧化樂果、敵殺死噴霧防治。

(四)收獲與加工

采種:播種後第2年於6~7月間開花結籽。8~9月種子變褐色時采收。在70%的莢熟了就采收。采後曬幹脫出種子,放於通風幹燥處貯藏。最好分期采收。

播種後的第2年(有的第3年)秋季從落葉到霜降或春季解凍後至萌芽前均可采挖。挖時宜深刨以防折斷根部。大麵積機械采收為好,起挖的深,產量收獲的多。

收獲後切下蘆頭,抖淨泥土、除去殘莖及須根,曬幹。捆成小捆即成生芪,以身條幹、粗長,質堅而綿、味甜、粉性足者為佳。

二、甘草

甘草,別名甜草,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和根莖幹燥後入藥。藥用曆史久遠,應用範圍廣泛,中醫素有“十方九草”之說,稱甘草為“藥中良相”。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以治療脾胃虛弱、倦怠無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等病症。並可緩解其它藥物毒性、烈性。切片生用以清火解毒見長;經蜜炙後有較強的補脾益氣、複脈的作用。有抗癌和防治艾滋病的作用。除藥用外,甘草還是高級食品、糖果、煙草工業中的調味劑和香料、紡織、印染、製革工業中的輔料,石油開采中的穩定劑。

(一)生物學特性

甘草野生於幹早的沙性土中。喜陽光充足,雨量較少,夏季酷熱,冬季嚴寒和生長期間晝夜溫差大的生態條件。抗逆性強。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但通常多適應於腐殖質含量高的沙質壤土和壤土。耐鹽堿力強。屬旱生植物,分布區年降水180~500毫米。因根係發達能利用地下深層水分。如地下水位高達距地麵1~3米。對其生長不利,容易引起根莖腐爛,以至死亡。甘草種子有較厚角質層,透性差,吸水困難,處於強迫休眠狀態。不經處理很難出苗。種子千粒重8~12克。儲存管理得好,種子壽命達3~4年。幼苗為子葉出土萌發型。在幼苗的莖、葉上即可看到附屬物的存在。出現真葉後常先具7~8枚單葉,而後過渡為3出複葉,進而產生羽狀複葉。當第一片羽狀複葉出現時,幼苗根頭在莖的兩側各有1芽產生,將來由此芽發育出橫生根莖。當年生苗可高達50厘米,入冬前根頭直徑不足1厘米,多在0.5~0.8厘米。2年生苗高可達80厘米,根頭直徑平均1.3厘米左右.最粗可達2.8厘米。根頭處可發出10多條長短不等的水平根莖。3年生苗高達1米,並能開花結實。從甘草酸和澱粉的含量作指標分期檢測,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含量最高,說明了秋季采收的合理性

(二)栽培技術

1.選地整地

選擇肥沃疏鬆、排水良好、陽光充足、地下水位低、鹽堿程度低的沙質壤土或壤土種植。地下水位高的澇窪積水地、粘土地及含鹽量高於0.4%的鹽堿地均不可選用。選地後.均勻撒基肥於地表,而後以機械翻耕,要深翻、整平、耙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