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生氣嗎?窩火嗎?
這根本就是不用想的問題,想他堂堂一介帝王,被人給臉色看,那人還是他的孫子,怎麼可能坦然受之?但是身在“學海無涯”,即使他是太上皇也沒辦法,必須與這裏最大的主人---自個兒的孫子搞好關係。
要說康熙為什麼能這麼容易放下帝王的架子,這實在是他從六年前至今的慘痛經曆造成的。“學海無涯”裏最多的是什麼人,是學生,還是一群為了所研究的東西能與天下為敵的學生,這些人唯一認得隻有兩個,一個是至高無上的“音字令”,另一個就是衣食父母兼靈感源泉的少主,即他的孫子---弘昈。
康熙曾經悲憤過,他即位六十一年,說不上功過堯舜了,也是個稱職的皇帝,為什麼這些他的子民最擁護的不是他呢?
猶記得他第一次來這裏,和一個整天搗鼓木頭的中年人吵了嘴,枉他能把兒子們罵得病倒的嘴,最終也沉默了。
“皇上?”那中年人抱著一段木頭冷笑,“你可知我家世代做木工活,我爹更是手藝精湛,從前我們家在揚州也是出名的手藝人,好多商戶所用的船隻我爹都能造出來,可是憑著這門手藝我們家卻年年食不裹腹,親鄰們家用的盆桶器皿,大半都是出自我爹的手,偏就是因為大小商戶們常來尋我爹作活,他們嫉妒了、不平了,就到處傳些閑言碎語,將我家的大事小事抖落出去當笑話聽。”
“皇上是多尊貴的人?哪裏能知道在大清凡作活的匠人們地位有多低?不過是手藝好些,為了糊口度日而已,偏那官家和商戶勾結,一時的不舒坦就害得我爹無辜入獄,最終慘死牢中,我娘更是追隨而去,若不是我進了當地的西湖書院,哪裏能幸免於難?這就是皇上治下的大清,一個連我的父母和家都不能保護的國家,憑什麼讓我去敬愛?”
“老師曾說,先有國才有家,可是有國了,我的家又在哪裏?若不是‘學海無涯’,我的祖傳手藝誰會看重?皇上嗎?還是朝廷?我不過是在這裏鑽研喜歡的木工活,一月能有銀子養家,學院還為我在後山修房子、種果子,我的妻兒現在生活無憂、沒人欺淩,這是皇上能給我的嗎?”
康熙想到一直以來位於士農工商後兩位的“工”和“商”,卻反而就了“學海無涯”。他到這裏沒多久就知道了,學院的整個運作,大半都是依靠全大清各地的店鋪和出海貿易所得支撐起來的,這就是自古以來眾人全部看不起的行業,老大、老二能在海上所向睥睨,能在外麵打下自己的天下,就是這些工人們造出來的戰船和武器的功勞。
康熙的情緒一度異常低落,他先後還知道了許多這裏的學生的生平,好多都身世淒涼,若不是被徽音收容,早就埋入黃土多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