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藥劑防治。葡萄發芽展葉後可使用保護藥劑,如1:O.7:250波爾多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8.75%易保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8%科博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等。果實發病初期使用內吸性殺菌劑,如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7%多寧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5%溴菌腈(炭特靈)可濕性粉劑300~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或25%施保克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7000~8000倍液,或20.67%杜邦萬興乳油2000~3000倍液等。

5.葡萄褐斑病

別名:葉斑病、斑點病、褐點病和角斑病。此病分布較廣,幾乎遍及全國各葡萄產區,是葡萄較重要的葉部病害之一。僅為害葉片,嚴重發生時可造成落葉,嚴重影響漿果產量、品質和樹勢。

症狀

葡萄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根據形成大小不等的褐斑分為大、小兩種葡萄褐斑病。目前從田間采集的葡萄褐斑病病樣,經鏡檢發現我國主要以大褐斑病為主。大褐斑病初發時,在葉片上出現小圓形斑點,擴大後病斑直徑可達3~10毫米,病斑中央黑褐色,邊緣褐色或紅褐色,顏色似“黑膏藥”,病斑邊界清晰,有時外圍有黃綠色暈圈。有時病斑中部有黑褐色同心環紋,空氣潮濕時可在葉正、反麵的病斑處生有深褐色黴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許多病斑可融合成不規則大斑,後期病組織開裂、破碎。

小褐斑病也主要為害葉片。葉片發病時、可形成深褐色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病斑直徑約2~3毫米,後期葉病斑處產生灰黑色黴層,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發病嚴重時,葉片焦枯。兩種褐斑病都可引起早期落葉,果品質量不佳,樹勢衰弱,冬季抗寒性差。

病原

葡萄大褐斑病菌屬於半知菌亞門,葡萄擬尾孢屬,葡萄褐柱絲黴。病菌的分生孢子梗細長,成束狀,常10~30根集結在一起。單個分生孢子梗大小為92~225×2.8~4.0微米,暗褐色,有1~5個隔膜,頂端有著生分生孢子的疤痕1~2個;分生孢子暗褐色,棍棒狀,稍彎曲,基部稍膨大,上部漸狹小,有7~11個隔膜,大小為23~84×7~10微米。

葡萄小褐斑病菌屬於半知菌亞門,尾孢屬,葡萄座束梗尾孢菌。病菌的分生孢子梗較短,叢生,鬆散不集結成束狀,褐色,從子座中伸出,大小為158~221×4.0微米;分生孢子長柱形,直或稍彎曲,有3~5個分隔,棕褐色,大小為26~78×6~9微米。

發病規律

大、小褐斑病菌均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在病殘體及病葉組織內越冬。每年春季葡萄開花後,越冬的病原菌產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氣流和雨水傳播到葉片上,從氣孔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潛伏15~20天後開始發病,可以重複侵染。在高濕條件下萌發,分生孢子從葉的氣孔侵入。遼寧地區褐斑病一般於6月開始發病,7~8月進入發病盛期,嚴重發病時,可造成早期落葉。病害多由植株的下部葉片開始,以後不斷向上部葉片發展。多雨、高濕、高溫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夏季多雨年份、植株過密、架麵枝葉茂密、肥水不足、通風透光差、果實負載量過大、樹勢衰弱易發病。美洲葡萄品種易感病,歐洲葡萄品種比較抗病。

防治方法

(1)清除病殘體和減少越冬菌源。在秋冬季和初春及時清理果園中殘枝落葉,早春葡萄出土後全樹噴布波美3~5度石硫合劑。

(2)加強栽培管理。及時摘心綁蔓,剪除多餘副梢和葉片,使果園通風透光良好,避免架麵鬱閉,減輕病害的發生和蔓延。增施有機肥料,合理施用氮、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嚴格控製果實負載量,使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力。

(3)藥劑防治。始見病斑及時打藥,特別是進入雨季後,更要盡早作好防治工作,並結合防治其它病害進行藥劑防治。常用的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7000~8000倍液,或20.67%杜邦萬興乳油2000~3000倍液,或68.75%易保水分散性粒劑1000倍液等。

6.葡萄白粉病

葡萄白粉病在世界葡萄主要產區均有發生。我國北方地區近年來有加重趨勢。病害可影響葡萄生長和果實發育,可導致產量和品質下降。

症狀

葡萄白粉病可為害葡萄果實、葉片、新梢、卷須、花穗、穗軸和葉柄等幼嫩組織。葉片發病時,初在葉片表麵形成白粉狀病斑,以後病斑變為灰白色至灰褐色,嚴重時整張葉片布滿白粉,即病菌的菌絲和子實體,易脫落。果粒發病時,在果麵上分布一層稀薄的灰白色粉狀物,嚴重時可布滿整個果粒,擦掉表麵白粉,可見果麵組織呈暗褐色星芒狀或網狀花紋狀壞死。病果生長受阻,著色不良,常造成裂果,使果穗畸形。新梢、卷須、穗軸和葉柄發病後,均在其表麵長出灰白色或暗褐色粉狀物。花穗在受白粉病菌侵染後造成坐果不良。後期葡萄各器官上的白粉病菌形成黑色、分散的球狀小顆粒,即病菌有性階段的閉囊殼。

病原

葡萄白粉病菌的有性世代屬於子囊菌亞門,鉤絲殼屬,葡萄鉤絲殼菌。白粉病菌的閉囊殼在寄主組織表麵散生,子囊殼圓球形,黑褐色,外有10~30根鉤針狀附屬絲,子囊殼內有4~6個橢圓形的子囊,於囊內有4~7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或橢圓形、單孢、無色,大小為20~25×10~12微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