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鴨病防治(2 / 2)

1.鴨霍亂

(1)病原鴨霍亂又稱鴨出血性敗血症、鴨巴氏杆菌病。本病的病原是禽多殺性巴氏杆菌。它是可引起雞、鴨、鵝、火雞、鵪鶉等發病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本菌對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磺胺類和氟喹諾酮類等多種藥物很敏感。本病無明顯季節性,遼寧省在春、秋季多發。氣候驟變、飼料發黴、變質酸敗、長途運輸等因素,都可以誘發該病的發生和流行。病鴨、帶菌鴨與其他病禽都是本病的傳染源。被病禽汙染的場地、飼料、飲水、飼養用具等可經消化道傳染;病禽的分泌物中所帶的病菌,可通過呼吸道傳染;經皮膚傷口也可傳染此病。各種日齡鴨,尤以30日齡內的雛鴨發病率較高,死亡率也高。

(2)症狀潛伏期為1~3天。根據病程長短與嚴重程度,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與慢性型三種類型。

①最急性型鴨子無任何臨床症狀突然死亡。頭天晚上還正常,第二天早晨就發現死亡,甚至有的鴨子在放牧或洗浴中突然死亡。

②急性型大多數鴨表現發熱,體溫升高到43~44℃,精神沉鬱,食欲減退或廢絕,飲欲增加,羽毛鬆亂,兩翅下垂,低頭縮頸,離群呆立或蹲伏地下,嗉囊積食脹大,倒提鴨時,口鼻流出酸臭液體,呼吸困難,常張口喘氣,有搖頭症狀,俗稱“搖頭瘟”。病鴨嚴重下痢,拉灰白色、灰黃色或黃綠色稀糞。有時稀糞中帶血、腥臭,有的病鴨後期癱瘓,多在1~3天內死亡。

③慢性型疫情後期,部分病鴨轉為慢性,體質消瘦,下肢關節腫脹、跛行。剖檢發現漿膜小點狀出血,皮膚上有少量出血點,肝髒腫大質脆,呈土黃色,表現有針尖狀出血點或壞死灶。

(3)防治預防本病的最基本方法是定期接種疫苗。目前我國生產的禽霍亂疫苗有兩種:一種是弱毒疫苗;另一種是油乳劑滅活疫苗。使用時參照疫苗標簽行事。治療采用抗生素與磺胺類藥均有良好治療效果。青黴素肌肉注射,每隻每次注射2萬~5萬單位,每天注2次,連用2~3天;鏈黴素每隻每次肌肉注射3萬~5萬單位,每天2次,連用2~3天。用0.05%土黴素拌入飼料中連喂5~7天。用0.5%磺胺嘧啶拌入飼料中,連喂2~3天。

2.鴨疫裏默氏杆菌病

(1)病原鴨疫裏默氏杆菌病又稱鴨傳染性漿膜炎,是侵害雛鴨的一種慢性或急性敗血性傳染病。病原為鴨疫裏默氏杆菌。本病主要發生於2~8周齡的鴨,尤以2~3周齡雛鴨最易感。1周齡內和8周齡以上鴨不易感染發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遼寧省以冬、春兩季發病為多。主要經呼吸道或皮膚損傷感染。飼料發黴變質、氣候驟然變化、嚴寒酷暑、水源汙染、皮膚損傷、飼養方式改變、長途運輸等應激因素都能誘導和加劇本病的發生和流行。

(2)症狀患鴨精神委頓,食欲不振,打噴嚏,軟腳,下痢,拉黃綠色稀糞。眼有漿液性或黏液性滲出物,眼周圍羽毛常粘連脫落。瀕死期出現神經失調症狀,搖頭、點頭、背脖,兩肢伸直呈角弓反張狀態,進而全身痙攣性抽搐,很快死亡。病程一般多在1~3天,而4~7周齡的雛鴨,病程可達7天以上。慢性病例表現沉鬱困乏,肢軟伏臥,不願走動,共濟失調,時而轉圈,時而後退。部分病鴨鼻竇腫脹,跗關節腫大。剖檢可見廣泛性的漿膜表麵上纖維素性炎性滲出物,以心包膜、肝被膜和氣囊壁的炎症為主。肝呈土黃色或紅褐色,肝實質較脆,膽囊腫大,有時肝髒也腫大。病程較長者,肝表麵滲出物形成淡黃色幹酪樣團塊,不易剝落。

(3)防治預防本病有最基本措施是定期接種好疫苗。加強飼養管理,營養全價平衡,減少各種應激反應。藥物防治方法較多,可選用青黴素和鏈黴素聯合肌肉注射,雛鴨每隻每天每次注射0.5萬~1萬單位,中雛鴨4萬~8萬單位,一天2次,連注2~3天。5%恩諾沙星加1000毫升水,連飲3~5天,休藥期8天;阿莫西林按0.025%整群飲水連用3~5天。其他抗生素和磺胺類藥物都有較好防治效果。但要注意,必須幾種藥物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