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鴨病防治(1 / 2)

(2)症狀本病潛伏期為1~4天。雛鴨常無任何症狀而突然死亡,幾小時後波及全群。病初精神委靡,羽毛鬆亂,食欲不振直至絕食,行動呆遲,頭頸短縮,兩翅下垂,眼半閉呈昏迷狀態,有的病例出現腹瀉。發病12~24小時開始出現神經症狀,病鴨全身抽搐,運動失調,身體倒向一側,兩腳抖動,倒地踢腿,就地旋轉,呼吸困難。死前頭向後背,呈角弓反張姿勢,故俗稱“背脖病”。剖檢可見肝髒腫大,表麵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肝髒質脆,呈土黃色或紅黃色;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膽汁呈茶褐色或淡綠色;脾髒有時腫大,外觀類似斑駁狀花紋;腎髒常見有腫脹和樹枝狀充血;胰髒充血呈粉紅色;心肌質軟;腦充血、水腫及軟化。

(3)防治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一旦發病應立即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液,有特異的治療作用。每隻雛鴨肌肉注射0.5~1毫升,可迅速控製疫情發展。種鴨產蛋前2周接種疫苗,以後每隔3~4個月再免疫1次,使種鴨維持高水平的母源抗體,並傳承給雛鴨,使雛鴨有被動免疫保護。此外,要給雛鴨接種弱毒疫苗進行主動免疫。用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將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稀釋100倍,肌肉注射。種鴨每隻每次1毫升,雛鴨0.25毫升。

(二)細菌性疾病

1.鴨霍亂

(1)病原鴨霍亂又稱鴨出血性敗血症、鴨巴氏杆菌病。本病的病原是禽多殺性巴氏杆菌。它是可引起雞、鴨、鵝、火雞、鵪鶉等發病的一種急性敗血性傳染病。本菌對青黴素、鏈黴素、土黴素、磺胺類和氟喹諾酮類等多種藥物很敏感。本病無明顯季節性,遼寧省在春、秋季多發。氣候驟變、飼料發黴、變質酸敗、長途運輸等因素,都可以誘發該病的發生和流行。病鴨、帶菌鴨與其他病禽都是本病的傳染源。被病禽汙染的場地、飼料、飲水、飼養用具等可經消化道傳染;病禽的分泌物中所帶的病菌,可通過呼吸道傳染;經皮膚傷口也可傳染此病。各種日齡鴨,尤以30日齡內的雛鴨發病率較高,死亡率也高。

(2)症狀潛伏期為1~3天。根據病程長短與嚴重程度,可分為最急性型、急性型與慢性型三種類型。

①最急性型鴨子無任何臨床症狀突然死亡。頭天晚上還正常,第二天早晨就發現死亡,甚至有的鴨子在放牧或洗浴中突然死亡。

②急性型大多數鴨表現發熱,體溫升高到43~44℃,精神沉鬱,食欲減退或廢絕,飲欲增加,羽毛鬆亂,兩翅下垂,低頭縮頸,離群呆立或蹲伏地下,嗉囊積食脹大,倒提鴨時,口鼻流出酸臭液體,呼吸困難,常張口喘氣,有搖頭症狀,俗稱“搖頭瘟”。病鴨嚴重下痢,拉灰白色、灰黃色或黃綠色稀糞。有時稀糞中帶血、腥臭,有的病鴨後期癱瘓,多在1~3天內死亡。

(2)症狀本病潛伏期為1~4天。雛鴨常無任何症狀而突然死亡,幾小時後波及全群。病初精神委靡,羽毛鬆亂,食欲不振直至絕食,行動呆遲,頭頸短縮,兩翅下垂,眼半閉呈昏迷狀態,有的病例出現腹瀉。發病12~24小時開始出現神經症狀,病鴨全身抽搐,運動失調,身體倒向一側,兩腳抖動,倒地踢腿,就地旋轉,呼吸困難。死前頭向後背,呈角弓反張姿勢,故俗稱“背脖病”。剖檢可見肝髒腫大,表麵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肝髒質脆,呈土黃色或紅黃色;膽囊腫大,充滿膽汁,膽汁呈茶褐色或淡綠色;脾髒有時腫大,外觀類似斑駁狀花紋;腎髒常見有腫脹和樹枝狀充血;胰髒充血呈粉紅色;心肌質軟;腦充血、水腫及軟化。

(3)防治目前尚無有效藥物治療。一旦發病應立即用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黃液,有特異的治療作用。每隻雛鴨肌肉注射0.5~1毫升,可迅速控製疫情發展。種鴨產蛋前2周接種疫苗,以後每隔3~4個月再免疫1次,使種鴨維持高水平的母源抗體,並傳承給雛鴨,使雛鴨有被動免疫保護。此外,要給雛鴨接種弱毒疫苗進行主動免疫。用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將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稀釋100倍,肌肉注射。種鴨每隻每次1毫升,雛鴨0.25毫升。

(二)細菌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