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鵝是指1月齡至選種或轉入育肥時為止的鵝。對中小型品種鵝而言,就是指30日齡以上至70日齡的鵝;大型品種鵝(獅頭鵝)則是指30日齡至90日齡的鵝。選入種用的中鵝稱為後備鵝,不能種用的轉入育肥群,經短期育肥供食用,即所謂肉用仔鵝。中鵝又稱青年鵝或育成鵝,是骨骼、肌肉、羽毛生長最快階段,所需營養要豐富完善。主要采取放牧、放牧與舍飼相結合、舍飼飼養三種方式。
(1)中鵝的飼養 鵝是草食性水禽,放牧是當前最基本方式。俗話說“鵝要壯,需勤放,鵝要好,放青草;養鵝無巧,清水青草”,充分說明放牧對養鵝的重要性。
①牧地選擇和鵝群規格 首先選擇水草豐美的草場,或草灘、河灘、湖畔、收割後的麥地、稻田等地放牧。牧地附近應有河流、湖泊、池塘,供鵝飲水、遊泳和洗浴。牧地附近要有樹林或其他天然屏障,若無樹林,應在地勢高燥處搭簡易涼棚,供鵝遮陰和休息。放牧時應組織好鵝群,確定好放牧路線。鵝群大小以250~300隻一群為宜,由2人管理放牧;若草場麵積大,草質好,水源充足,鵝的數量可擴大到500~1 000隻,需2~3人管理。不同品種、不同年齡的鵝應分開管理,否則易出現大欺小、強欺弱,影響個體發育與鵝群整齊度。一般300隻規模的鵝群需自然草場70~100畝或人工草場30~50畝。有條件的盡量實行分區輪牧,放牧間隔15天以上,防止過牧現象,否則將招致草場沙化、退化。
放牧時間長短視鵝日齡大小而定。剛進入中鵝階段,即1個月齡左右,當鵝尾尖、身體兩側長出毛管,腹部羽毛長滿、充盈時,改雛鵝階段的遲放牧為早放牧,盡早讓鵝吃上露水草,農諺有“鵝吃露水草,好比草上加麩料”的說法。除雨天外可整天放牧。40日齡後鵝的全身羽毛較豐滿,適應性強,可盡量延長放牧時間,做到“早出牧,晚收牧”。把青草豐茂的地方留給早晚采食高峰時放牧。“養鵝不怕精料少,關鍵在於放得巧”。鵝的采食習性是先吃一頓草後,就地找水喝,喝完水後休息一陣,然後再采食青草。放牧時要根據鵝“采食—休息—采食”周而複始的特點,讓鵝吃飽喝足長大個。出牧與收牧要清點鵝數,多用牧鵝杆配合,每3隻一數,快而準。
②補料與觀察采食狀態 若放牧期間能吃飽喝足可不補料,若肩、腿、背、腹正在脫毛,長出新羽時,應該給予補料。補料量應看草的生長狀態與鵝的膘情體況而定,以充分滿足鵝的營養需求為前提,補飼時間一般安排在中午或傍晚。白天補料可在牧地進行,以減少途中往返疲勞,防吃肥走瘦現象發生。補料應以糠麩、糟渣飼料為主,與少量油餅類飼料等混合。同時應補礦物質飼料:骨粉或磷酸氫鈣1.5%、貝殼粉2%,食鹽0.35%,以促進骨骼生長發育。中鵝每晝夜飼喂次數可根據品種類型、日齡大小與生長發育狀態靈活掌握。一般來說,30~50日齡時,每晝夜喂5~6次,50~80日齡喂4~5次,其間夜間喂2次。每次補料量,小型鵝每天每隻補100~150克,中、大型鵝補150~250克。喂飼時認真觀察采食情況。凡健康、食欲旺盛的鵝表現動作敏捷搶著吃,不擇食,一邊采食一邊擺脖子往下咽,食管迅速增粗,並往右移,嘴呷不停地往下點;凡食欲不振者,采食時抬頭,東張西望,嘴呷含著料不下咽,頭不停地甩動,或動作遲鈍,呆立不動,此狀況出現可能是有病,要抓出隔離飼養。
(2)中鵝的管理
①鵝群訓練調教 要本著“人鵝親和,循序漸進,逐漸鞏固,豐富調教內容”的原則進行鵝群調教。首先,訓練合群,將小群鵝並在一起喂養,令其相互認識,相互親近,彼此熟悉,不啄鬥,幾天後繼續擴大群體,加強合群性。在此基礎上讓鵝適應環境、放牧,不忌各種聲音,習慣顏色變化,防止驚場、炸群。同時注意培育和調教“頭鵝”,即領頭鵝,使其引導、愛護、控製鵝群。放牧鵝的隊形為狹長方形,出牧與收牧時驅趕速度要慢,防止踐踏致傷。另外,注意放牧速度的訓練,要做到空腹快,飽腹慢,草少快,草多慢。
②做好遊泳、飲水與洗浴 鵝是水禽,遊泳和洗浴不可缺少。遊泳增加運動量,提高羽毛的防水、防濕能力,防止發生皮膚病和生虱。要選水質清潔的河流、湖泊遊泳、洗浴,嚴禁在水質腐敗、發臭的池塘裏遊泳,否則鵝易患腸炎和皮膚病。收牧後進舍前應讓鵝在水裏洗掉身上汙泥,舍外休息、喂料,待毛幹後再趕到舍內。鵝舍必須保持清潔、幹燥,空氣新鮮,舍溫保持18~25℃,周圍環境安靜。
③搞好防疫衛生 鵝群放牧前必須注射小鵝瘟、副黏病毒病、鴨瘟、禽流感、禽霍亂疫苗。定期驅除體內外寄生蟲,不要在打過農藥的草地、果園、農田附近放牧,凡打過農藥的地塊必須經過15天後才能放牧,飼養用具要定期消毒、滅鼠,防止鼠害、獸害。
(3)中鵝的育肥 一般55日齡後進入育肥期,育肥15~20天,育肥前要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圈(棚)育肥,多用竹條或高粱秸攔(結)成若幹小欄,欄高60厘米左右,每欄10平方米為宜,每平方米養4隻。高粱秸間距3~4厘米,小欄外設水槽、料槽,鵝伸出頭飲水吃料。日糧配比:玉米65%、豆餅15%、青草飼料19%、食鹽1%。
3. 後備種鵝的飼養管理
後備種鵝是指從70~80日齡起到母鵝開始產蛋或公鵝開始配種之前的鵝。剛從中鵝選留轉群的後備種鵝,正處在生長發育期與換羽期,既需豐富的營養,又要防止過肥和性成熟過早,因此,其飼養管理要點有獨特之處,其核心是圍繞後備種鵝的限製飼養進行。
(1)後備種鵝的限製飼養 限製飼養的目的在於控製體重,防止過肥、早熟,力求達到適時性成熟,具有明顯的繁殖(產蛋)體況。體重達到成年鵝體重的70%左右,具有成年鵝固有的外形,大型鵝體重5~6千克,中型鵝體重3~4 千克,小型鵝體重2.5千克左右。鍛煉種鵝有強健的體質和較強的適應性,增強抗寒、抗雨、耐熱能力,耐粗飼,很好地利用青粗飼料,節省精料,降低成本,達到多活、快長、多產蛋、經濟效益高的目的。根據後備種鵝的生理特點,一般分為生長階段、限製(控料)階段、恢複飼養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各具特點,要采取相應的飼養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