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蔣介石下野後循慣例返溪口老家反思,尋找重返政治舞台的捷徑。
1月21日下午,蔣經國隨其父乘專機飛抵杭州。當晚下榻在筧橋機場的天健北樓。因心情沉重,蔣介石久久不能入睡,便將蔣經國叫到床前,自我解嘲地說:“這樣重的擔子放下來了,心中輕鬆多了。”
蔣經國聽後感慨萬千。
翌日上午10時,蔣介石全家乘機離杭。35分鍾後,飛機降落在櫟社機場。然後乘車進入了於右任親筆手書“武嶺門”三字的故裏溪口。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悠然度過了那多年來未曾有過的寧靜的一夜。上午10時,全家隨伴父親乘機離杭,於10時35分抵達櫟社機場。回到家鄉的奉化溪口,突然又體味到十分溫暖的鄉情,而且盡量享受了天倫的樂趣。這是父親第三次引退的一段簡單經過。”
“父親於‘引退’後,對於這回革命失敗的原因,曾在‘日記’中作如下的檢討:‘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於新製度未能成熟與確立;而舊製度先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是無異失去其靈魂,焉得不為之失敗?’父親對於本黨改造方案,特加研討。自謂:‘當政20年,對其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毫未著手,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隻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後對於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為晚。’同時,認為:‘黨應為政治之神經中樞與軍隊之靈魂,但過去對於軍政幹部無思想領導,馴至幹部本身無思想,而在形式上,黨政軍三種幹部互相衝突,黨與軍政分立,使黨立於軍政之外,乃至黨的幹部自相分化。幹部無政治教育,不能使全黨黨員理解中央之政策,而且對於幹部亦未能有集體的、配合的、係統的領導與運用。於是,領導之方向不明,而無力貫徹政策之執行;使每一個幹部隻感覺受其拘束,無權力;於是心存怨望,且諉卸責任。要改正上述缺點,應擬定具體綱要實施才行。’並應‘一切以組織為主,紀律為輔。故組織應在紀律之先。組織的對象:第一為人,第二為事與物(包括經費在內)。至於幹部訓練與重建之方針:必須陶冶舊幹部,訓練新幹部。其基本原則:(一)以思想為結合;(二)以工作為訓練,(三)以成績為黜陟’。”
“這是失敗原因的深刻檢討,亦是重整革命的正確方針;我們必需隨時隨地、至誠至謹加以領略,服膺與力行。”
從蔣經國的日記中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於失敗的原因還是沒有清醒的認識。其實,蔣介石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人心,人心的向背才是決定因素。
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被迫第三次下野。蔣介石下野後循慣例返溪口老家反思,尋找重返政治舞台的捷徑。
1月21日下午,蔣經國隨其父乘專機飛抵杭州。當晚下榻在筧橋機場的天健北樓。因心情沉重,蔣介石久久不能入睡,便將蔣經國叫到床前,自我解嘲地說:“這樣重的擔子放下來了,心中輕鬆多了。”
蔣經國聽後感慨萬千。
翌日上午10時,蔣介石全家乘機離杭。35分鍾後,飛機降落在櫟社機場。然後乘車進入了於右任親筆手書“武嶺門”三字的故裏溪口。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悠然度過了那多年來未曾有過的寧靜的一夜。上午10時,全家隨伴父親乘機離杭,於10時35分抵達櫟社機場。回到家鄉的奉化溪口,突然又體味到十分溫暖的鄉情,而且盡量享受了天倫的樂趣。這是父親第三次引退的一段簡單經過。”
“父親於‘引退’後,對於這回革命失敗的原因,曾在‘日記’中作如下的檢討:‘此次失敗之最大原因,乃在於新製度未能成熟與確立;而舊製度先已放棄崩潰。在此新舊交接緊要危急之一刻,而所恃以建國救民之基本條件,完全失去,是無異失去其靈魂,焉得不為之失敗?’父親對於本黨改造方案,特加研討。自謂:‘當政20年,對其社會改造與民眾福利,毫未著手,而黨政軍事教育人員,隻重做官,而未注意三民主義之實行。今後對於一切教育,皆應以民生為基礎。亡羊補牢,未始為晚。’同時,認為:‘黨應為政治之神經中樞與軍隊之靈魂,但過去對於軍政幹部無思想領導,馴至幹部本身無思想,而在形式上,黨政軍三種幹部互相衝突,黨與軍政分立,使黨立於軍政之外,乃至黨的幹部自相分化。幹部無政治教育,不能使全黨黨員理解中央之政策,而且對於幹部亦未能有集體的、配合的、係統的領導與運用。於是,領導之方向不明,而無力貫徹政策之執行;使每一個幹部隻感覺受其拘束,無權力;於是心存怨望,且諉卸責任。要改正上述缺點,應擬定具體綱要實施才行。’並應‘一切以組織為主,紀律為輔。故組織應在紀律之先。組織的對象:第一為人,第二為事與物(包括經費在內)。至於幹部訓練與重建之方針:必須陶冶舊幹部,訓練新幹部。其基本原則:(一)以思想為結合;(二)以工作為訓練,(三)以成績為黜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