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失敗原因的深刻檢討,亦是重整革命的正確方針;我們必需隨時隨地、至誠至謹加以領略,服膺與力行。”
從蔣經國的日記中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於失敗的原因還是沒有清醒的認識。其實,蔣介石失敗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人心,人心的向背才是決定因素。
與前兩次下野返鄉相比,蔣介石這次重返故裏,除了偽裝成閑人、破壞和談與另謀東山再起良策之外,實際上含有向家鄉父老告別的意思。同時,他帶領全家(宋美齡在美未歸)返鄉,也有利用在大陸的最後時日,對常年在外的兩個兒子、兒媳及孫輩進行一次鄉情教育的含義,以增進後輩對家鄉和祖宅的印象、感情。
返鄉翌日,蔣經國率子侄陪蔣介石遊藏山公園。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上午,天氣晴明,侍父遊藏山公園,山水幽麗,心曠神怡。複至樂亭舊址,佇立武嶺潭畔,白鷺不驚,深得忘機之樂。下午遊白岩,順道往顯靈廟,則已成兵柵矣。傍晚回家,餘助家人製年糕,父親頗為欣賞,食芋頭亦律津有味,每含笑視孫兒,蓋父親一生最喜過平淡的生活也。”
3天後,蔣經國攜次子蔣孝武陪蔣介石登武嶺。蔣介石站在山頂極目遠眺,久久不忍離去。他感慨地對兒子說:“此次下野,得返溪口故鄉,重享家園天倫之樂,足為平生快事。”
除夕之夜,蔣介石全家在豐鎬房團聚度歲,這是蔣介石1913年以來36年間,第一次在老家度歲。大年初一清晨,蔣經國率妻兒老小上山向其父拜年。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農曆元旦,黎明即起,在溪岸四望山景。念一年又過,來年如何,實難想象;更不知有多少人在痛苦和憂愁中度此年節。目前整個社會,充滿了血和淚,我縱欲新年言吉語,但事實如此,又如之何!清晨同全家妻兒上山,向父親拜年。上午在各祖堂祭祖,並遊武嶺公園。父親上午往寧波城內金紫廟(即宋代蔣祖基‘金紫園’),祭祖後,回溪口,親赴宗飼及大、二、三、四各房祖堂祭祖。下午在慈庵讀書散步,未見賓客。溪口五十裏內鄉人,紛紛組織燈會,鑼鼓徹天,龍燈漫舞,向父親致敬祝福。風俗純樸而有充分的人情味者,其唯農村乎!”
正月十五那天,蔣家祠堂上擺了許多桌酒席,蔣介石邀請地方官奉化縣長、武嶺學校校長和族裏的人及親鄰參加,蔣經國和蔣方良在下敬酒。蔣介石強作顏歡地開言:“今天請諸位來喝杯淡酒。以後麼——”他停了一下,“請諸位到南京喝去。”席間,蔣介石接到密友戴季陶自殺身亡的消息,悲憤異常,酒宴不歡而散。“戴季陶先生於上午10時逝世,父親聞耗悲痛,故人零落,中夜烯噓。”蔣經國如此寫道。
蔣經國與其父有同感,深覺來日無多,故在溪口期間帶妻子兒女赴葛竹外太婆家掃墓探親,後又到岩頭外婆家掃墓辭親。清明節那天,蔣經國率全家陪父到白岩山祭掃蔣母墓。蔣介石在墓前躬身下拜,喃喃祈禱,涕淚橫流。拜畢,連聲囑咐兒孫多磕幾個頭。但蔣經國的俄籍妻子蔣方良卻隻在墓前鞠了一躬。蔣介石大為生氣,怒目而視,斥責“俄國人不懂禮節”。接著,蔣介石又命堂弟蔣周峰及族人挑了祭品到挑坑山祭掃了父親之墓。其後,蔣介石全家還赴寧波南郊柳亭巷祭掃蔣姓祖墳,以示孝心。
正當父子二人逗留家鄉之際,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國共談判破裂後揮師南下,4月23日占領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浙東地區已有人民解放軍在活動。蔣氏父子害怕家人成為共產黨的俘虜,遂將妻兒送至台灣暫住,以免後顧之憂。
蔣家妻兒飛離溪口後,父子二人甚感淒涼。蔣經國奉父命令部下準備好船隻,隨時準備撤離溪口。蔣經國當時問其父去什麼地方,蔣介石未予回答。奉命報到的是“太康”號軍艦 ,艦長黎玉璽問蔣經國此行目的地點何在?蔣答:“我也不知道,不過以這次取道水路看來,目的不外兩個地方:一是基隆,一是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