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慈庵,位於溪口北側白岩山腰上,是國民黨總裁蔣介石生母王采玉的墓地。這裏有一幢中西合璧的小型建築,蔣介石每次回故鄉都要在此下榻,以盡孝道。
已宣布“下野”的蔣介石身著長袍馬褂,手持禮帽,臂掛拐杖,久久呆立墓前,沉默不語。
蔣介石是個孝子,他非常愛母親,母親也非常疼愛他,希望他能夠出人頭地,光宗耀祖。蔣介石也的確沒有讓母親失望。然而,母親在他人生得意之際就已故去,今日若地下有知,看到兒子如此落魄淒涼,該是多麼傷心……
想到此,兩行熱淚從蔣介石臉上緩緩流下。
是啊,世事無常,人生如夢。就在4年前,曆時8年的抗日戰爭勝利結束,蔣委員長也迎來了個人政治生涯的巔峰時刻。畢竟,在他的手上實現了收複失地、重整河山的民族夢。他身著戎裝前往開羅會晤羅斯福和丘吉爾,成為聯合國的創始人之一,為中國爭得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丘吉爾曾高度稱讚蔣介石:
“在美國人眼裏,他是世界的一支主要力量。他是‘新亞洲’的頭號人物。”
客觀地講,蔣介石能夠在中國近現代政治舞台上叱吒風雲幾十年,尤其是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他通過一係列的討伐軍閥的戰爭,使此前一盤散沙的中國得到了空前的統一,說明他絕非庸碌之輩。但他遇到了一個比他更高明的對手——毛澤東。
在蔣介石整個政治生涯中,幾乎沒有停止過征戰,幾乎戰勝了所有對手,卻唯獨輸給了毛澤東和他的戰友。當1946年內戰全麵爆發之時,蔣介石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在3個月內消滅共產黨!然而,蔣介石錯誤地估計了形勢,他的將領們也太不爭氣,縱有400多萬美式裝備的大軍,卻在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麵前屢戰屢敗。
“匪越剿越多,兵越打越少,仗越打越背”。僅僅過了兩年,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麵臨全麵崩潰,而中國人民解放事業正以不可阻擋之勢迎來了收獲季節。人民解放軍愈戰愈強,到1948年底,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淮海戰役解放了華東大部。勝利在即,華北地區除北平、天津幾座孤城外均已解放,國民黨軍精銳被消滅殆盡,蔣介石的統治已是風中殘燭,搖搖欲墜。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蔣介石為戰場上的連連失利而焦頭爛額時,後院又起火了。國民黨桂係白崇禧、李宗仁等人乘勢而起,以“籲和”為名,仿效古人“逼宮”。
1949年元旦,對蔣介石來說,沒有一絲節日的喜悅。解放軍已兵臨城下,渡江作戰隻是時間問題,國民黨在中國的敗亡命運已無可挽回。
當日,新華社發表新年獻詞,提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響亮口號。蔣介石也發表元旦《文告》,發出了“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絕不縈懷”的哀鳴,並聲稱為“以冀弭戰消兵解人民倒懸於萬一”而甘願“引退”。
1月5日,毛澤東為新華社起草評論《評戰犯求和》,明確將蔣介石列為戰犯,拒絕以蔣為談判對手。而國民黨黨內要蔣介石下台的呼聲日益高漲。更為嚴重的是,美國人已經看出蔣介石對他們再無多大價值,開始在國民黨內物色新的代理人。
種種跡象表明:蔣介石已無退路,隻有下台。
20天後,內外交困的蔣介石在寫下“冬日飲寒水,雪夜渡斷橋”的詩句後,黯然神傷地離開總統府,回老家奉化溪口——這個他政治上失意時總要回去的避風港,“歸隱”去了。
現在老家也不能待了,隻得另擇隱地。
送別的鄉紳問:“總統幾時再回來?”
蔣介石略微遲疑了一下,便伸出3根手指頭,肯定地說:“最多3年!”
4月25日下午2時,蔣介石一行來到象山附近的頭江口。因為水淺,隻得先上竹排,再換乘汽艇,到達早就停在頭江口外清江上的“太康”號軍艦。
站在甲板上,蔣介石不願再回頭望一眼故鄉,隻是望著漣漣水波,默默無語。此次離鄉,蔣介石是何感觸,就不得而知了。但從此,他就和家鄉永別了。
還是蔣經國一語道出了蔣介石當時的心情:
“大好河山,幾無立錐之地!且溪口為祖宗廬墓所在,今一旦拋別,其沉痛心情,更非筆墨所能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