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青長肯定曹聚仁溝通兩岸高層(2 / 2)

曹藝還說到李光耀任新加坡總理前,有到北京參觀、學習的意願。曹首次到北京時和周總理談及此事。周總理表示歡迎。沒多久,曹聚仁就陪同李光耀來北京並同住新僑飯店。基於此事,曹藝說:“說明曹聚仁多次晉京,並不是專門為奔走和談的。對北京、對台灣都不曾擔任任何職務,也沒有受過什麼傣祿,到兩地,都受過貴賓上客的優待,隻望事有成就。對於事成之後,兩地當局都未許過給以什麼利祿,他自己也從不曾有過什麼要求。他隻求後半生能有個安靜環境,讓他讀書,寫完幾種文史哲學著作。”

馬樹禮先生是曹聚仁生前好友,曾任台灣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國民黨第十三屆“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大陸工作指導小組”召集人、國民黨“總統府”資政。他也回憶了曹聚仁為兩岸曾做過事。他說:“記不得是那一年,好像那時他已到澳門住了,我忽然接到聚仁兄一信,信裏隱約含蓄地談到國家前途問題,但並無一字提到經國先生,我把原信送給經國先生看,後來經國先生在見麵時口頭告訴我,信是看到了,他要我不必回信,他也沒有把信退還給我,可能是毀了,不然倒是今日最好的紀念品。”

曹聚仁對自己奔走兩岸的行為又是怎樣看的呢?他在回憶錄《我與我的世界》中寫道:“許多年前,我曾以但丁自比,並非我會那麼狂妄,會以但丁的天才及其偉大成就自比,而是以但丁的立身處境自況。但丁的心中,對於社會革命與國家統一這兩種工作的先後輕重,常是彷徨苦悶,不知應當把那一方麵看得重要些?後來,他終於為謀國家統一而努力了。這是我走的路子。”

在曹聚仁誕辰105周年時,程思遠、童小鵬、羅青長、張岱年、季羨林、劉吉、方漢奇等紛紛為紀念曹聚仁題詞,充分肯定了曹聚仁的愛國行為和在新聞、文學等方麵的成就。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程思遠先生題詞:“學習聚仁先生治學精神,為弘揚中華文化作貢獻。”“此對弘揚愛國主義,樹立治學楷模,具有重大意義。”

原國務院副秘書長兼總理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童小鵬題詞:“曹聚仁先生為祖國統一事業奔波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學習和發揚。”

原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兼總理辦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羅青長題詞:“為祖國統一大業,貢獻了畢生精力。”“周恩來總理生前對曹聚仁先生的評語:‘愛國人士曹聚仁先生''。”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題詞:“愛國愛書,學人典範”。

學界泰鬥、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季羨林題詞:“聚仁先生是魯迅先生的朋友,著作等身,在中國文壇上功不唐捐,中國學人會永遠懷念他。”

1994年11月3日,著名老作家柯靈先生在信中寫道:“曹聚仁先生對中國進步文化貢獻甚多,值得後人紀念研究。”並為紀念曹聚仁先生親筆題詞:“曾聞濤聲驚永夜,漫托鴉鳴作直言。”

北京大學著名教授張岱年題詞:“博學貫通古今,直言垂範;堅持愛國之誌,晚節可風。”

著名老報人馮英子先生題詞:“行萬裏路,無愧記者;寫百本書,不負此生。”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方漢奇稱讚“曹聚仁的成就是多方麵的。他既是一位名教授,名記者,名編輯,名作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曹聚仁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這種多姿多彩,使他具有多方麵的學識和素養,成為具有多學科交融的通識的專家。”“在20世紀的學術史、文學史、新聞史和政治活動史上,曹聚仁無疑都是一個值得紀念的大師級人物。”

曹聚仁胞弟曹藝生前給曹聚仁研究會發起人柳哲的信中對先兄這樣評價:“我認為曹聚仁以一個海外孤臣‘燈台守''的心情,奔走海峽兩岸,呼籲祖國統一,是為了自己是中華民族之子孫,自甘情願,為民族利益而盡一個書生之責的千古一人,並非台北的特使,也非北京的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