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合作以後,國民黨的代表性雖然相對廣泛,但政治上極不穩定,這是其一黨的特征。當時它的右派代表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中國的民主革命,一直在從事分裂國共合作的活動,並在孫中山逝世後成立了“西山會議派”。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新右派也開始製造事端,破壞國共合作,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蔣介石成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後,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壟斷了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蔣介石分裂國共合作的意圖日益顯露。在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和江浙財團的支持下,蔣介石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1928年12月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國國民黨從形式上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中國曆史從此開始代表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以國民黨一黨專製統治。
南京政府成立後,國民黨內部並不統一,不久即出現了蔣介石和馮玉祥、李宗仁、閻錫山之間的軍閥戰爭,在1930年的中原大戰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取得了最後的勝利。國內的戰事剛剛平息不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東北又挑起了“九,一八事變”,1935年日本又製造了“華北事變”,中國民族的危機日益加深。在中國共產黨發出“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聖任務而奮鬥”的號召下,全國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出現新的高潮,並推動著國民黨改變對日政策,使南京國民政府在內政、外交、經濟、教育、軍事等方麵開始著手準備抗戰,並試圖改善同中國共產黨的關係。1936年12月12日的“西安事變”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國民黨決定接受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國共兩黨開始重新和談。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國共兩黨加快了談判進度,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了國共合作宣言。
抗戰爆發後,中國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於1937年8月成立國防最高會議,以其作為抗戰的最高統帥部,推舉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抗戰初期,國民黨在正麵戰場先後進行了22次大的會戰,1117次大型戰役,為有效遏製日軍的進攻,開辟敵後戰場客觀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盡管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親美英派多次挑起反共高潮,但國民黨正麵戰場的抗戰作用仍是不容忽視。其數百萬軍隊的存在,本身就是對日本軍隊的嚴重威脅,而隨著“珍珠港事件”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的形成,國民黨軍抗戰的積極意義更加明顯。抗戰期間國民黨軍隊共陣亡130萬人,受傷170萬人,以巨大的代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與此同時,由於國民黨實行消極抵抗的政策,在此時期也丟失了大片的國土。1940年3月,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幕後操縱下,以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為首的汪偽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國民黨內以蔣介石為首的親美英派,在看到中國共產黨的敵後抗日武裝力量迅速發展,便產生了恐懼心理,其對內、外政策發生了變化。蔣介石以適應抗戰之需要為借口,擴張其權勢和地位。為獨攬黨、政、軍大權,蔣介石的幹將多次提出中國要實行“一個政黨、一個主義、一個領袖”。到1943年8月,蔣介石已身兼數職:國民黨中央總裁、國民政府主席、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蔣介石獨攬黨政軍一切大權,實行獨裁統治。
國共合作以後,國民黨的代表性雖然相對廣泛,但政治上極不穩定,這是其一黨的特征。當時它的右派代表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反對中國的民主革命,一直在從事分裂國共合作的活動,並在孫中山逝世後成立了“西山會議派”。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新右派也開始製造事端,破壞國共合作,製造了“中山艦事件”和“整理黨務案”,排斥共產黨人。蔣介石成為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主席後,又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壟斷了國民黨的黨政軍大權。隨著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蔣介石分裂國共合作的意圖日益顯露。在帝國主義、買辦階級和江浙財團的支持下,蔣介石於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4月18日,蔣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1928年12月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中國國民黨從形式上實現了對中國的統一,中國曆史從此開始代表大地主、買辦資產階級的以國民黨一黨專製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