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步,1949年3月1日,台灣省政府公布“台灣省入境軍公教人員及旅客暫行辦法”,開始辦理“入境證”,限製出入台灣的人員。5月20日,陳誠以台灣“省主席”、“警備總司令”名義,發布“戒嚴令”,“戒嚴”期間,除基隆、高雄、馬公3港在“警備司令部”的監護下繼續對大陸來台人員開放外,其餘各港口一律封閉,禁止出入。控製去台人員主要有兩大方麵。一是不利於國民黨在台灣統治和社會穩定的人員不能去,這樣一大批被國民黨認為在政治上不能保持一致的人員被排除在島外;二是不願意去台灣但又關係到國民黨政權形象和生存的人員必須去,其中有同情民主和愛國、不願意離開祖國大陸的一些元老重臣和“中央民意代表”,有科技界精英、各類專門人才、工商實業界人士,他們則被裹脅去台灣。在這兩類去台灣的人中間,國民黨老臣到台後不久大部分即被當局所冷落,科技人才、工商人士則成為台灣經濟起飛的人力和科技資源。

與此同時,國民黨中央和南京政府殘餘勢力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進攻下不斷逃亡,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前夕,南京政權撤往廣州。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京政權殘餘勢力又從廣州撤往重慶。12月4日,“代總統”李宗仁離職赴美養病,已被推翻的“中華民國政府”殘餘勢力由“行政院長”代行職權。12月7日,時任“行政院長”的閻錫山召開緊急會議,宣布“遷都”台北。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布遷台。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開始在台灣維持。

二、國民黨撤台亂象

發生在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的國民黨蔣介石集團撤台事件,涉及的各類人員之多,動用的運輸工具之多,經曆時間之長,對中國國民黨和蔣介石來說,都是空前的。

40年代末50年代初,國民黨當局海空軍運輸量有限,海軍擁有10萬噸左右、約85艘當時較為先進的艦隻。其中包括“太康、太平、太和、太倉、太湖、太昭、信陽”等排水量約在1700-2000噸級的驅逐艦。空軍擁有約50架左右當時先進的C-46、C-47運輸機,其餘則是更小的貨客機。美國也提供了相當部分的飛機和軍艦趕來幫忙。

海上運輸還有中國油輪有限公司所屬的各種“永”字號油輪24艘;招商局所屬的87艘大小輪船,其中載貨7000噸左右的9艘運載量共約65000噸,載貨在1000-3000噸之間的49艘運載量約13萬噸。還有幾十家規模有限的民營公司也成為國民黨當局的輔助運輸工具,隨時可以征用約百艘千噸級為主、有極少量3000噸輪船、大部為數百噸級的船舶。此外,私人船隻和沿海地區的漁船也成為逃亡人員的工具。

跟著國民黨蔣介石集團遷台的共有200萬人及其行李,包括60萬軍隊所屬的各種重、輕型武器裝備,拆遷台灣的近百家工廠的機械及附件,逃台政府機關的各種資料和設備,以及各類搶運走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再加上大部分人員和物資,需要從內地先期運到沿海港口和舟山、金門、海南或香港等地中轉再前往台灣,所以運輸量之大為空前所未有。

而國民黨當局擁有的空軍50架左右的C-46、C-47型美國運輸機,運輸量極為有限,海上運輸量理論上計算也隻有30萬噸,美國提供的運輸工具也是有限度的,此外海峽航線風高浪急,氣候條件複雜,特別是在當時的氣象條件下台風季節更是不可捉摸,總之撤台過程中運輸量過大和運輸工具不足、航海設備有限的矛盾加劇了撤台的混亂。

當時,台灣海峽的空中和海上航線,空前繁忙,“直航”的飛機和輪船滿載著逃台的各類人員、軍隊,搶運著從祖國大陸運往台灣的各類物資和赴台人員;各個能開往台灣的碼頭、機場上當時最忙的業務就是安排人員和物資去台;國民黨還在行使權力的機關當時最忙的公務就是安排逃台;國民黨的軍政人員當時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逃台。

除早期逃台人員有所準備外,後期逃台的隻有特殊人物才能有所安排,絕大部分是靠各自的門路和買通有關人員匆匆逃台。如後來出任李登輝副手的“副總統”李元簇,就是提著一個皮箱跑到台灣在大學任教;於右任是在有關人員的“特殊保護”下去了台灣,連夫人都來不及前往;吳稚暉身為蔣介石的“師爺”、蔣經國的“老師”,逃台時匆匆忙忙甚至連結發妻都沒有通知就上了不歸路;以“孝”字為本的張群這樣的重臣,甚至來不及告知在四川家鄉的老母就離開大陸;蔣經國和章亞若所生的章孝嚴、章孝慈一家在福州上船時,由王升親自安排還等了一個星期;蔣介石的愛將胡宗南,則是在西昌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前夜乘飛機逃出;胡宗南的主要助手、到台後出任過“陸軍總司令”的羅列,則是在1950年3月在西昌被解放時裝死輾轉經香港去台灣的。

還有:宋美齡是1950年1月13日從美國飛回台北;陳果夫是1948年12月6日離開上海去台灣;翁文灝內閣的財政部長李敬齋是1948年11月去台;台首任“經濟部長”鄭道儒是1948年底去台;1949年3月,後任“立法院長”的張道藩到了台灣;任過“行政院長”的俞鴻鈞是蔣介石在草山籌組總裁辦公室時去台;到台後出任過“國史館館長”的黃季陸在成都解放後經香港去台;到台初期十分活躍的張其昀是在1949年初去台;原上海市長陳良是1949年5月去台;新疆軍閥盛世才是1949年5月去台;台“國策顧問”張炯是1949年8月去台;原“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是1949年11月從金門去台;莫德惠在蔣介石派員勸說下於1950年12月去台灣;對抗和平起義的“新疆省主席”堯樂博士是1951年5月去台灣;一直在緬甸活動的李彌是1953年初回到台灣的;任過“國防部長”的黃傑1953年夏才從越南到台灣;前政學係骨幹熊式輝是1953年間才去台灣;“立委”梁寒操1954年4月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