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派意見則反對武力保台。這一派以美國決策機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核心。他們認為台灣的確有很重要的戰略價值,失去台灣,菲律賓和日本都將受到威脅。但美國防守的重點在歐洲,如果將台灣與冰島相比,顯係後者要重要得多。加之戰後美國總兵力因複員已減至不足120萬人,而且分散在各地。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出兵保台實屬力不從心,也不足取。那麼用什麼樣的方法“拯救”台灣呢?他們建議派幾艘軍艦停泊在台灣港口表示姿態,或給國民黨少量的軍事援助,以保持台灣的地位。

第三派意見以國務卿艾奇遜為代表,他認為國民黨已不可救藥,主張不再給蔣介石以支持。艾奇遜告誡軍方,應當承認共產黨在事實上已經控製了中國,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完全是由於它自身腐敗無能。他認為:援助蔣介石與國民黨絲毫不能挽救它的滅亡,反而會促使中國仇美親蘇,有損美國利益。艾奇遜還進一步說:在防務上,美國已不那麼真正需要台灣了。他主張在中國問題上眼光要放遠一點,要記取蘇聯1927年被逐出中國,過了22年才恢複對中國的影響的教訓。

上述三派意見爭論不休,各不相讓,最後交總統杜魯門裁決。杜魯門支持艾奇遜的意見。對於此事有輿論稱:杜魯門支持艾奇遜是因他記恨兩黨競選時,蔣介石曾派陳立夫去美以金錢支持杜威競選,現在他仍在泄私憤。此話不能說毫無道理,但也不盡然。杜魯門之所以不敢出兵保台是懾於美國及世界人民的反對,因為此時找不到任何出兵台灣的借口。

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出對台灣政策的內部指示。指示稱:台灣曆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其責任應由中國政府承擔。台灣的國民黨統治和在大陸時期一樣,很容易被攻破。美國對台灣並沒有承擔責任和義務,因此,美國不應該在台取得基地或派兵前往,也不應供給武器等,否則,美國可能卷入公開的戰爭,並且遭到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反對。

一周之後,美國國務院正式將上述指示精神通知台灣國民黨當局駐美“大使”顧維鈞。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在白宮舉行記者招待會,將美國對台政策公之於眾。他宣稱:“美國此時不想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也不利用其武力以幹涉台灣現在的局勢。美國並不采取足以涉及中國內戰的途徑。同樣地,美國政府也不供給軍援與軍事顧問於台灣的中國軍隊。”

1月12日,艾奇遜配合杜魯門講話,發表了《中國的危機》的演說,其中講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線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而沒有提到台灣。

看來,杜魯門存心坐視台灣國民黨“自生自滅”了。

另一派意見則反對武力保台。這一派以美國決策機構參謀長聯席會議為核心。他們認為台灣的確有很重要的戰略價值,失去台灣,菲律賓和日本都將受到威脅。但美國防守的重點在歐洲,如果將台灣與冰島相比,顯係後者要重要得多。加之戰後美國總兵力因複員已減至不足120萬人,而且分散在各地。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出兵保台實屬力不從心,也不足取。那麼用什麼樣的方法“拯救”台灣呢?他們建議派幾艘軍艦停泊在台灣港口表示姿態,或給國民黨少量的軍事援助,以保持台灣的地位。

第三派意見以國務卿艾奇遜為代表,他認為國民黨已不可救藥,主張不再給蔣介石以支持。艾奇遜告誡軍方,應當承認共產黨在事實上已經控製了中國,國民黨政權的崩潰完全是由於它自身腐敗無能。他認為:援助蔣介石與國民黨絲毫不能挽救它的滅亡,反而會促使中國仇美親蘇,有損美國利益。艾奇遜還進一步說:在防務上,美國已不那麼真正需要台灣了。他主張在中國問題上眼光要放遠一點,要記取蘇聯1927年被逐出中國,過了22年才恢複對中國的影響的教訓。

上述三派意見爭論不休,各不相讓,最後交總統杜魯門裁決。杜魯門支持艾奇遜的意見。對於此事有輿論稱:杜魯門支持艾奇遜是因他記恨兩黨競選時,蔣介石曾派陳立夫去美以金錢支持杜威競選,現在他仍在泄私憤。此話不能說毫無道理,但也不盡然。杜魯門之所以不敢出兵保台是懾於美國及世界人民的反對,因為此時找不到任何出兵台灣的借口。

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發出對台灣政策的內部指示。指示稱:台灣曆來是中國的一部分,其責任應由中國政府承擔。台灣的國民黨統治和在大陸時期一樣,很容易被攻破。美國對台灣並沒有承擔責任和義務,因此,美國不應該在台取得基地或派兵前往,也不應供給武器等,否則,美國可能卷入公開的戰爭,並且遭到中國及其他國家的反對。

一周之後,美國國務院正式將上述指示精神通知台灣國民黨當局駐美“大使”顧維鈞。1950年1月5日,杜魯門在白宮舉行記者招待會,將美國對台政策公之於眾。他宣稱:“美國此時不想在台灣獲取特別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美國也不利用其武力以幹涉台灣現在的局勢。美國並不采取足以涉及中國內戰的途徑。同樣地,美國政府也不供給軍援與軍事顧問於台灣的中國軍隊。”

1月12日,艾奇遜配合杜魯門講話,發表了《中國的危機》的演說,其中講到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線是從阿留申群島經日本、琉球到菲律賓,而沒有提到台灣。

看來,杜魯門存心坐視台灣國民黨“自生自滅”了。

更使蔣介石感到不安的消息,就是美國國務院的蘇聯問題專家們,一再推動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確曾考慮過同中國共產黨政權建立外交關係的問題。早在蔣介石下野前後,戰局已趨明朗,美國從自身利益出發,拋出種種“棄蔣”輿論,表示將不幹涉中國政局的演變。國民政府遷穗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南京逗留近百日,不隨國民政府南遷,同時奉命在絕密情況下與中共接觸。當司徒雷登應邀赴北平進行高層談判時,此舉遭到反對黨的抨擊,杜魯門隻好改變初衷召回司徒雷登,中美最初接觸渠道被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曾通過美國前駐北平領事館正式照會美國,中國政府願意同美國建立外交關係。當時,在一片反共聲浪中,美國政府不可能接受中國要美國同台灣國民黨“政府”斷“交”的條件。艾奇遜又拋出了有違新中國建交原則的三條件,這當然也不能為中國人民所接受)。盡管美國未能同新中國建立外交關係,但他們的“棄蔣”政策,足以使倉皇退台立足未穩的蔣家小朝廷處於驚恐不安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