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中午,這批黃金運抵台灣基隆港,台灣省主席陳誠親自布置人馬負責卸運、清點,將它儲藏在台灣銀行的保險庫裏。這日晚上,俞鴻鈞接到陳誠從台灣打來的電報:貨已收到。俞鴻鈞放心地舒了口氣,隨即電告蔣介石。

隨後幾天,還是這條軍艦將中央銀行的美鈔、銀元從上海運到了廈門,有的放置幾天後才運到了基隆。在廈門,這批硬通貨由蔣介石的親信負責看管,最後一批銀元運往台灣時,海軍司令桂永清親自押運。

庫存黃金運到台灣後,蔣介石看著清單,突然想起還有一箱珠寶存放在中央信托局,當即命令侍奉在自己身邊的蔣經國迅速辦理此事,將它運抵台灣。這箱珠寶多半係日軍侵華期間,漢奸走狗們非法搜刮而來的,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返都南京,對漢奸們進行了逮捕、收審,沒收其財產,珠寶落入蔣介石政權手中。蔣經國在上海“打老虎”時,知道它的藏處,所以蔣介石讓自己的兒子去辦理這事感到放心、安全。蔣經國領命後,迅速潛入上海,然而很快其行蹤和目的就讓李宗仁的手下偵察得知了。李宗仁立刻下令中央信托局妥善保存,沒有他的手諭,任何人都不得動用,並將保管這箱珠寶的人調到香港。

蔣經國無功而返,就勸說蔣介石:“據所知道的情形,這一箱珠寶已經用了不少,剩餘的東西,僅值二三十萬美金,我們何必為此區區之物,同人家傷和氣。”

蔣介石聽了,非常生氣,指責蔣經國道:“你懂什麼,到了台灣,當軍隊糧餉發不出的時候,就是一塊美金也是好的!”蔣經國被斥責得麵紅耳赤,無言以對,隻得再作努力,但最終還是沒有把珠寶取出來,蔣介石為此很不高興。

“無糧不聚兵”,蔣介石盡管已經“下野”,但卻操縱著國民黨的兵財大權。隨著南京被人民解放軍占領,戰火燃至江南,此時國民黨四分五裂,人心惶惶。沒有硬通貨壓陣,金融秩序更加混亂,李宗仁隻得拋灑金圓券抵擋,但無濟於事,反而抱薪救火,加劇了通貨膨脹。

4月22日,也就是蔣介石偷運黃金到台灣的兩個月之後,李宗仁飛到桂林,準備到廣州找孫科協商政務,孫科致電給他,要李宗仁拿出錢來才能好辦事。李宗仁苦笑之後,隻得與蔣介石聯係,索取運到台灣的國庫黃金,並再次要蔣介石不要過問國事,早日出國。蔣介石對李宗仁的建議厭惡之至,致函何應欽,請他代轉李宗仁,其中對黃金一事作這樣的說明交代:“前在職時,為使國家財富免於共黨之劫持,曾下令將國庫所存金銀轉移至安全地點;引退之後,未嚐再行與問。一切出納收支皆作常規進行,財政部及中央銀行簿冊俱在,盡可稽考。任何人亦不能無理幹涉,妄支分文。”

李宗仁在蔣介石那裏碰了軟釘子,仍不罷休,萬般無奈之下,隻得直接致電陳誠,命令他與財政部配合,將運去的黃金送到廣州,由政府支配。陳誠依蔣介石的指示,對此陽奉陰違。一會兒說風大浪高,航運不便,一會兒說即使運到大陸也不安全,敷衍了事。李宗仁催急了,陳誠幹脆充耳不聞,置之不理。

蔣介石退到台灣之前從大陸帶去了多少美元、黃金、銀元?據有關資料顯示:“外幣約合8000萬美元,黃金92萬兩(其中屬蔣介石私人儲藏的有2萬餘兩),銀元約3000萬元。此外,此時的宋、孔兩大家族也偷偷地把他們在大陸搜刮的財富近20億美金(80年代的價格)存入美國的花旗、大眾銀行。”

蔣介石這些運往台灣的財富是從哪裏來的?“人民的血汗”,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1948年8月,國民黨政府推行所謂的“幣製改革”,勒令國民交出私藏的黃金、美金、銀元兌換成“金圓券”,不惜采取軍事和特務手段強行索取、沒收,不交的甚至被抓去坐牢、殺頭。不少老百姓辛苦了一輩子、甚至是幾輩子攢下的硬通貨一夜之間變成了印有蔣介石頭像的麵值為50萬、100萬不等的紙幣。而隨著戰局的緊張、銀根的收縮,這些“金圓券”一夕之間狂跌幾倍、幾十倍,甚至千倍,老百姓欲哭無淚,這也是國民黨政權不得人心,最終垮台的原因之一。

蔣介石運往台灣的這筆錢財,在今天看來興許不算大數目,但對當時台灣的750萬人口,對當時的金、銀、美鈔的實際購買水平而言,卻是一筆巨額財富。正是靠著它,蔣介石才穩定了台灣的金融,控製了物價的上漲,支付了150萬文武職員的工資、軍餉,一句話,穩了當時的軍心、民心。當然,蔣介石把它的作用看得更大,認為這是“反攻複國”的資本。

2.美元與僑資

在20世紀中葉,台灣的經濟能夠迅速地恢複和發展,除了蔣介石從大陸帶去的巨額財富外,還有另外兩大重要來源,即美援和華僑捐款。

1950年6月,美國發動了侵朝戰爭。6月29日,美國第七艦隊的6艘驅逐艦,2艘巡洋艦駛入台灣,開始巡弋台灣海峽。美國政府視台灣為其全球戰略,特別是太平洋戰略體係中的“不沉的航空母艦”。美軍在朝鮮戰場失敗後,為了封鎖和遏製中國大陸,建立起馬尼拉—台北—東京—漢城的所謂“太平洋防禦體係”。1965年到l973年,美國卷入了越南戰爭,台灣對美軍的地位顯得格外重要。從1950年到1973年的20多年時間裏,美國提供給台灣的各種經濟援助達20多億美元。

1951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共同安全法案》,向台灣當局提供大量“援助”,總稱為“一般經濟援助”,包括“軍協援助”、“防衛支援”和“技術合作”,其目的在於幫助蔣介石和台灣當局穩定當時的台灣社會狀況,因為此時的台灣“人口激增、生產凋敝、物資匱乏、物價飛漲”。由於當時蔣介石的台灣政權無力償還,此種“援助”實為贈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