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蘇蔣之間的罪惡勾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掌握得一清二楚。1969年3月5日,新華通訊社專就此事發電揭露,電文如下:蘇修叛徒集團同七億中國人民的公敵蔣介石匪幫正在加緊進行反革命勾結。不久以前,蘇修叛徒集團派出一名“記者”到蔣匪幫竊踞的我國領土台灣省登門朝拜,陰謀策劃反對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罪惡勾當。這是蘇修社會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的無恥挑釁。
據西方報刊和通訊社透露,一個化名維克托,路易斯的蘇聯人(他的真名叫維塔利,葉夫根尼耶維奇),在蘇修叛徒集團的授意下,於去年10月下旬,以記者身份去台灣省進行秘密活動。他在台北活動期間,同蔣匪幫“國防部長”蔣經國“舉行了會見”,並就陰謀反對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蔣匪幫派遣“記者”去蘇聯“訪問”。美聯社發自莫斯科的一則消息透露,路易斯在回到莫斯科後發表談話,無恥吹捧什麼蔣匪幫的“積極的方麵”,竭力美化蔣匪幫對台灣省的罪惡統治。
與此同時,西方和日本資產階級通訊社還紛紛報道,在華盛頓、東京、渥太華等許多地方,蘇修的外交人員和新聞記者同蔣匪幫的“外交人員”和記者進行“非正式接觸的事已顯著地增多起來”。蔣匪幫也在“鼓勵”它的“外交人員”和記者同蘇修的外交人員和記者“搞在一起”。這些事實表明,蘇修叛徒集團夥同美帝勾結蔣匪幫,惡毒地反對偉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罪惡行徑已經達到何等卑鄙的地步。
1969年,中蘇接火珍寶島,邊界局勢更趨緊張。同年5月,路易斯再次提議和魏景蒙在維也納會晤。蔣介石親自審定會談五項原則:中國大陸毛政權仍然存在,已經危害了甲乙雙方的基本利益(甲為中華民國,乙為蘇聯),如再令其繼續發展必成更惡劣的後果,此為甲乙雙方合作之基礎;有關合作之辦法,首先應以雙方如何共同推翻毛政權,以及推翻後甲乙雙方應采取之政策為先決條件,故商討各種辦法之前必先決定政策;甲方與乙方共同合作推翻毛政權,可得到國內朝野及大陸人民之諒解。但決不能采取在曆史上已經失敗並因此而造成甲乙雙方極大的禍患,即所謂國共合作之政策。任何以共產黨名義號召之舉,不僅遭到“中國人民”之恐懼、痛恨,就是反共組織內之反毛分子亦將起而抵抗,對此乙方亦為絕對有害而不利的。
當年乙方如能遵照《中蘇友好條約》,支持蔣委員長領導之國民政府謀得統一,則決不致形成如今對甲乙雙方共同之禍患;甲方為吸收毛政權內各部門之反毛分子之政策,在政治上以中華民國政府領導之下采取反毛救國聯合陣線,其在全國各黨派中成員之一參加共同討毛複國之戰爭;至於甲乙雙方之基本問題,如邊疆、經濟、外交等,應作為今後商談之主要課題。
5月7日路易斯和魏景蒙在維也納一家餐館見麵,路易斯帶來了對上次會談的正式答複,莫斯科對台保證:不論由台灣或任何中國之一部發生任何形式之爭執,蘇聯認為純為中國之內政,與蘇聯無關,如形成內戰時,蘇聯決不支持毛澤東。以上文字請勿與外人道及。如有願告美國者,希望先商蘇聯。
這次會談雙方“收效”頗大,並就貿易代表、下次會談等事項作了協商,魏景蒙躊躇滿誌回到了台北。
就在台蘇眉來眼去之際,中美關係也邁開了“小舞步”。繼乒乓外交、基辛格來華後是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1972年3月中美發表《聯合公報》,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這對蔣介石打擊很大,更堅定了蔣“與俄帝往來”的決心。1973年2月17日,法新社轉發了香港《南華早報》的一則新聞:一旦美國承認北京,國民黨人將把他們的一個或數個沿海島嶼,諸如佩斯卡多爾列島(即澎湖列島),租借給蘇聯做海軍基地,作為同莫斯科締結互不侵犯條約的交換條件。
此報道一發,島內輿論嘩然。為了平息輿論,台“國防部”發言人當晚發表聲明稱,關於台灣將同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的消息是“荒唐可笑的”。
蔣介石對美國的轉變憤憤不平,但真讓他離美“再嫁”,又多有顧慮。因為當時美國並不想真正退出亞洲,即使美國中斷美蔣關係,也不願看到台灣成為蘇聯的戰略基地,島內人民對蘇聯素無好感,蔣介石如一意孤行,勢必引起公憤。再說把土地租借給蘇聯,中國共產黨也不會放過他。因此蔣介石左思右想還是不敢貿然行事,隻好暗中與蘇聯拉關係,以此為將來公開聯蘇鋪路。而蘇聯對於台灣基地雖是垂涎欲滴,但真要聯蔣,觸犯了中國共產黨最敏感的神經,中國共產黨恐怕要跟他死幹到底了,美國當然更不會讓他得逞。所以,蘇蔣雖是偷偷“私通”,終也沒成氣候。
蔣介石眼睜睜地看著“蘇俄在中國”一天天強大,反攻是無望了。對美國是既親近不得,又反抗不得;對蘇聯是既摸不透其底細,又拿不出徹底倒向蘇聯的勇氣,隻好夾在中、蘇、美三大國之間,看人家的眼色行事罷了。
二、“友邦”棄蔣“無可奈何花落去”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國民黨政府代表中國和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國民黨退守台灣的初期,大部分國家和台灣國民黨還延續著這種外交關係,隻不過得勞駕“中華民國外交部”把各國使館從南京接到台北。隨著新中國的日益強大,“中華民國外交部”又不得不把各國使館從台北送回北京。他們高高興興迎來,悲悲切切送走,這種被國際社會拋棄的情景好不淒慘。其中,尤以英國、法國、日本等大國的離去對台灣打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