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考慮到民進黨內部權力的平衡,包括“泛蘇係”在內的黨內各派係目前采取“保扁”的策略,從而給了陳水扁喘息的時間。可以說,由於蘇貞昌等人出於權力考量而采取的“保扁”策略,不但使民進黨內醞釀已久的“黨政合議”機製胎死腹中,還通過了以維護權力中心為目標的解散派係決議。而且,在這次“全代會”上,陳水扁“權力下放,視同停權”的字眼也在最後一刻被刪除。所以,如果“倒扁風潮”不能構成對扁的致命打擊,那麼在一段時間內,在黨內權力結構的轉換中,陳水扁仍然可以發揮“餘熱”,繼續扮演民進黨“共主”的角色。
——慣性思維與民進黨的未來發展
在民進黨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了長期的沉澱,已經形成了若幹思維定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進黨的權力結構、運作方式、整體路線的發展。歸納起來,這些思維定勢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族群訴求仍是政治動員的高階手段。台灣是一個選舉型的社會,各個政黨都挖空心思進行政治動員,提出的訴求口號也五花八門。在眾多的訴求中,突出的表現形式就是對“本土化”與“主體性”的構建。這種動員方式一般在低層級的選舉如縣市長、村鎮裏長選舉中較少出現,而在高層級的選舉,特別是最高領導人的選舉中卻屢見功效,不斷泛濫。
族群訴求在2005年春連、宋訪問大陸時,曾一度被認為已經失去了選舉動員效果。但圍繞著“罷免案”的朝野攻防所反映出的事實卻證明,恐怕不能作如是觀。族群動員的長期存在在於其有效性和廉價性,隻要這個工具依然有效,民進黨決不會輕易放棄。正如困頓當中的陳水扁所說:“民進黨是靠本土意識起家,才能獲得那麼多信仰本土的南部民眾支持,尤其是‘台灣主體意識’這塊神主牌,那是民進黨的飯碗,不能給人搶走。”
選舉技術可以彌補執政能力與政治道德的缺失。民進黨對選舉技巧操作之精嫻,是眾議鹹同之事。而在民進黨內,對選舉技術甚至達到了迷信的程度。民進黨人士甚至公開吹捧“阿扁是選舉動物”。即使今年在連番弊案的衝擊下,民進黨麵臨著嚴重的執政危機,黨籍“立委”林為洲宣布因對民進黨失望而退黨引起輿論大嘩之後,陳水扁卻驕傲地宣稱,幾年來他如何在各方看衰下,“一路過關斬將打贏一次又一次選戰,引領民進黨度過危機”。對選舉技術的迷信,也是民進黨在執政能力上少做追求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樣的道理,對選舉技術的迷信也是導致民進黨政治操守快速滑坡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說,工具的有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執政能力的不足和道德價值的缺失。
同時,考慮到民進黨內部權力的平衡,包括“泛蘇係”在內的黨內各派係目前采取“保扁”的策略,從而給了陳水扁喘息的時間。可以說,由於蘇貞昌等人出於權力考量而采取的“保扁”策略,不但使民進黨內醞釀已久的“黨政合議”機製胎死腹中,還通過了以維護權力中心為目標的解散派係決議。而且,在這次“全代會”上,陳水扁“權力下放,視同停權”的字眼也在最後一刻被刪除。所以,如果“倒扁風潮”不能構成對扁的致命打擊,那麼在一段時間內,在黨內權力結構的轉換中,陳水扁仍然可以發揮“餘熱”,繼續扮演民進黨“共主”的角色。
——慣性思維與民進黨的未來發展
在民進黨的發展過程中,經過了長期的沉澱,已經形成了若幹思維定勢。這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民進黨的權力結構、運作方式、整體路線的發展。歸納起來,這些思維定勢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族群訴求仍是政治動員的高階手段。台灣是一個選舉型的社會,各個政黨都挖空心思進行政治動員,提出的訴求口號也五花八門。在眾多的訴求中,突出的表現形式就是對“本土化”與“主體性”的構建。這種動員方式一般在低層級的選舉如縣市長、村鎮裏長選舉中較少出現,而在高層級的選舉,特別是最高領導人的選舉中卻屢見功效,不斷泛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