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陳水扁被迫宣示“放權” 民進黨內政治生態轉換(2 / 3)

族群訴求在2005年春連、宋訪問大陸時,曾一度被認為已經失去了選舉動員效果。但圍繞著“罷免案”的朝野攻防所反映出的事實卻證明,恐怕不能作如是觀。族群動員的長期存在在於其有效性和廉價性,隻要這個工具依然有效,民進黨決不會輕易放棄。正如困頓當中的陳水扁所說:“民進黨是靠本土意識起家,才能獲得那麼多信仰本土的南部民眾支持,尤其是‘台灣主體意識’這塊神主牌,那是民進黨的飯碗,不能給人搶走。”

選舉技術可以彌補執政能力與政治道德的缺失。民進黨對選舉技巧操作之精嫻,是眾議鹹同之事。而在民進黨內,對選舉技術甚至達到了迷信的程度。民進黨人士甚至公開吹捧“阿扁是選舉動物”。即使今年在連番弊案的衝擊下,民進黨麵臨著嚴重的執政危機,黨籍“立委”林為洲宣布因對民進黨失望而退黨引起輿論大嘩之後,陳水扁卻驕傲地宣稱,幾年來他如何在各方看衰下,“一路過關斬將打贏一次又一次選戰,引領民進黨度過危機”。對選舉技術的迷信,也是民進黨在執政能力上少做追求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樣的道理,對選舉技術的迷信也是導致民進黨政治操守快速滑坡的一個重要因素。從工具理性的角度來說,工具的有效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執政能力的不足和道德價值的缺失。

(二)選擇性正義和選擇性批判依舊有效。選擇性正義和選擇性批判是族群分裂的必然惡果,同時反過來它又會對族群分裂起到強化作用。在民進黨內,“隻有‘立場’,沒有‘是非’”。在這種背景下,所有的觀念、政策、事物等都被分類成藍綠兩套尺碼,而且絕對是立場先於一切。從高層政客到普通選民,均被羅織在這個結構當中。其中最突出的表現形式就是“肚子扁扁,票投阿扁”、“壞孩子也要疼”、“要教訓阿扁,得由我們綠營自己來,輪不到泛藍”……

從目前來看,民進黨內部雖然有對貪瀆行為檢討的聲音,但是對上述影響民進黨基本發展方向的慣性思維卻沒有多少反省,而外部環境顯然也還沒有形成足以讓民進黨被迫放棄這些慣性思維的客觀條件和壓力。所以說,民進黨未來的發展,無論是島內政策還是兩岸政策,無論是對黨內權力結構布局的調整還是選舉動員方式的運用等各個方麵,均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在島內凝聚“台獨”意識形態的共識,維護權力中心,在變動中尋求權力結構的新平衡,以實現民進黨的繼續執政,將是民進黨未來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三)“蘇修路線”與兩岸關係的走向

雖然在台灣當局的政策體係中,兩岸政策其實處於相當邊緣的地位,但是也因為如此,它經常成為被操弄的工具。台灣政局發展的混沌,同時也增加了兩岸關係發展走向的複雜性。

兩岸政策走向對蘇貞昌的政治前途而言至關重要,也是對他的最大考驗。具體來說,“兩岸政策再不鬆綁,就別想在不到兩年內提振台灣的經濟,當然就拿不出成績麵對下次大選”。但是對兩岸政策鬆綁的幅度太大,則又會引發“急獨派”的反彈,而“急獨派”的意向,“對隻剩下死忠鐵票的民進黨又更加重要”。所以蘇麵臨兩難的處境,必須在兩岸政策上有相當的技巧才能左右逢源。

大致而言,蘇貞昌上任6個多月來的兩岸政策可以用“台灣主體性、政策主動性”來概括,圍繞兩岸政策,相繼有若幹務實和小步幅開放的措施出台。繼對兩岸節日和專案包機鬆綁之後,在日前結束的“經續會”上,在蔡英文的強勢主導下,將台聯黨極力杯葛的兩岸直航、放寬大陸投資上限以及開放銀行赴大陸投資等主張,強行列入“其他意見”。近日又在放寬大陸商務人員赴台、推動大陸旅客入台觀光等方麵動作頻頻。蘇貞昌、蔡英文主導的這些開放舉措,幅度其實很小,象征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反映出“蘇修路線”在兩岸政策上開始探路,試水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