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表麵上來看,陳水扁、蘇貞昌在兩岸政策上很不同調,但種種跡象表明,這條“蘇修路線”如果不是得到陳水扁的私下“首肯”,至少也得了“默許”,甚至不排除是陳水扁、蘇貞昌共同謀劃的一種“策略”,不然蘇貞昌、蔡英文何以膽敢冒綠營之大不韙,公開修正陳水扁“積極管理”的兩岸經貿政策?道理至明:在陳水扁看來,要想像李登輝一樣,保證自己下台後不被“清算”,並能在台灣政壇上繼續發揮政治影響力,有兩個必備的條件:一是倒向“急獨派”,取代已來日無多的李登輝,成為“急獨派”的“共主”;二是民進黨必須繼續執政。二者缺一不可。而他與有意競逐“總統”寶座的蘇貞昌卻正可“分工合作”、各取所需:即由陳水扁負責炒作急“獨”議題,蒙騙“急獨派”,穩住“台獨”基本盤;而蘇貞昌則通過推動所謂“蘇修路線”,負責拉攏工商企業界和中間選民,擴大支持票源,爭取贏得2008年大選,保住民進黨的執政地位。可見,陳水扁、蘇貞昌表麵上存在分歧,實則在唱雙簧,扮演不同角色,目標一致,殊途同歸。這就是為何陳水扁在“急獨派”的場子一再叫囂“積極管理”,而在“經續會”上致詞時卻閉口不提,僅隻抽象地談到堅持“本土路線”雲雲,並對蘇貞昌所推動的開放舉措采取“睜隻眼閉隻眼”的寬縱態度。
“蘇修路線”的實質就是:如何通過技術層麵的處理,減少兩岸交流不斷擴大對意識形態堅持所造成的衝擊,甚至能以兩岸交流的適度開放補強其對“台獨”意識形態的堅持。這是一種新的兩岸關係處理模式。它一方麵放棄了以“台獨”意識形態捆綁兩岸政策的僵化思維,通過“政經分離”的方式,逐步將意識形態與兩岸經濟交流區隔開來,同時又要在堅持“台獨”基本路線與開放兩岸交流之間尋找平衡點,在不放棄堅持基本意識形態的情況下謀求最大的經濟與政治利益。
對於蘇貞昌來說,如何在短期內提升經濟,穩住民進黨的陣腳,既要爭取“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又要為2008年的“總統”選舉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將是兩岸政策上的主要著墨之處。而關係到兩岸關係根本性定位的敏感問題既不在他的權限之內,同時也不是他想觸碰的問題。所以,蘇貞昌在兩岸政策的調整中,對“台獨”路線堅持的剛性可能會相對減弱,但是對“台灣主體性”的堅持則會加強。
這是一條有別於陳水扁、李登輝為代表的舊“台獨”路線的新“台獨”路線。這條路線以蘇貞昌、蔡英文為代表,以黨內包括“新潮流”在內的“泛蘇係”為後盾,以工商企業界為後援。“新潮流”含淚保扁,實則“保蘇”,為保“新潮流”所主張的這條新“台獨”路線得以貫徹實施。目前新、舊“台獨”路線尚處在“戰略相峙階段”,蘇貞昌暫時保持低調,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走得太快太遠。但如果年底北、高兩市選舉綠營再度遭受慘敗,至少到2007年“蘇蔡配”確定為2008年“總統”候選人之後,蘇貞昌、蔡英文的權力基礎得以穩固,其所代表的這條新“台獨”路線勢必逐漸占踞上風,成為綠營的主流路線。當然,台灣政局充滿變數,如果陳水扁被迫提前辭職下台,或發生其他重大變故,那一切又另當別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