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立委”選舉再次慘敗 民進黨輸到“脫褲子”(2 / 2)

二是民進黨錯誤的兩岸政策。民進黨此次慘敗,很大程度要歸咎於其錯誤的兩岸政策。民進黨和陳水扁當局的“台獨”立場一直沒有改變,陳水扁在選前不斷重施故伎,將台灣麵臨的問題簡化為統“獨”問題,甚至將此次“立委”選舉歸結為“選中國還是選台灣”,結果台灣民眾的選擇是,反對“台獨”的中國國民黨成為“立法院”的絕對多數。按照陳水扁的邏輯,那就是台灣人民選擇了大陸,盡管他再也不敢發表這樣的言論。

台灣的本土化趨勢與“台獨”不能相提並論,盡管後者往往在利用前者,而且民進黨也總是將本土化歸結為“台獨”,國民黨也在推行本土化以吸引選民。中國國民黨全麵控製台灣的“立法院”,有利兩岸關係的穩定,但也不等於今後的兩岸關係不會出現問題。陳水扁在剩餘的任期不可能無所作為,會困獸猶鬥,他很可能繼續挑釁大陸,以此凝聚綠營選民的民意,以求民進黨能夠贏得2008年大選。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國民黨即使為了防止自己被陳水扁綁架,也必須以“立法”機構的“憲製”權力堅決阻止之。

三是解散派係虛耗,種下民進黨敗選遠因。研究政黨政治的意大利籍美裔學者薩托利曾說,派係是一群理念接近或利益一致的人結合,派係是自然形成的,派係先於政黨,幾個派係結合才形成政黨。有趣的是,民進黨違反政黨發展途徑,硬以人為力量解散派係,表麵上派係是解散了,但派係既有人脈與關係並沒有被切斷,民進黨黨內反而因派係解散而出現許多散兵遊勇,無法拘束不說,更造成每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這是民進黨力量弱化的開始。

接著上演一連串派係角力戲碼,則是不折不扣的權力鬥爭,為民進黨種下敗選遠因。

黨內菁英普遍認為,如果,不是排藍民調,也不會出現如此鮮明的劣幣逐良幣情況,黨內“立委”初選勝出者如果是蕭美琴、林濁水或羅文嘉,台北市會是全軍覆沒的結局嗎?不容否認的是,許多選區民進黨提名的候選人形象不佳,無法獲得中間選民的認同。

接下來,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遊錫堃的競選主調就是打深綠牌,寄望獲得“台獨”基本教義派的支持。回顧當時,呂、遊、蘇、謝四位角逐“總統”提名者,互拚誰比較本土,並以本土打擊別人不本土;民進黨這場“本土鬥爭”並沒有隨著黨內“總統”初選而結束,一直延續到2007年11月底全代會阻擋“正常國家決議文”方休。

“正常國家決議文”爭議可說是民進黨黨內“總統”初選的後遺症,也是名副其實的黨內虛耗,遊錫堃擁抱深綠支持群,但競逐“總統”大位的謝長廷想走中間路線、也要擴張綠色版圖,想要選票極大化。表麵看來遊謝是路線之爭,但本質是黨內“總統”初選後遺症並發出來的症候群。

民進黨內耗時間長達一年多,黨內高層的心結難解。“不團結”是民進黨無法挽回頹勢的真正緣由,民進黨不僅內部不團結,與台聯的關係緊張險惡,分裂的民進黨與分裂的綠軍根本無法對抗團結的藍軍。

環觀選前一周,扁謝關係依舊是外界關注的焦點,謝長廷輔選不力傳聞,隨著黨籍“立委”不滿聲浪的上升,到了難以掩蓋的白熱化程度,陳水扁接受電視專訪時,主動替謝長廷辯護“輔選不力”。

再看看扁謝選前接受電子媒體專訪的談話,連表麵的團結、合作都不可得。陳水扁強調,“立委”與“總統”大選是“一次選舉”,沒有所謂的輔選責任問題;謝長廷卻說,“陳‘總統’是黨主席,應負‘立委’選舉的總政治責任”,也說“黨主席為輔選不力下台,舉世民主國家的政黨都是如此”。一個說“沒有責任問題”,一個又說“總政治責任”,不但給媒體抓到小辮子的機會,連綠色支持者也看得霧煞煞,摸不著頭緒。這些都是民進黨內部不團結的實例。

總之,這次選舉結果,證明民心思變,望治心切,台灣選民希望國民黨未來對台灣負起更大的責任,展現改革積弊的決心,穩社會、定人心、重生計、與民休養。同時希望民進黨反思這些年的胡作非為,並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