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向來對台灣政治前景預測最精準的“未來事件交易所”,認為2012年“總統”選舉民進黨的勝算並不低於馬英九。這對馬英九來說,是一大警訊。
但民進黨並非沒有隱憂,那就是作為陳水扁“影子”的“一邊一國連線”,竟然拿下了三十四個市議員議席,且當選率高達八成二,成為國民黨、民進黨以外的第三黨。如在明年底的“立委”選舉仍能延續這一氣勢,可能就將會成為“立法院”內的“關鍵小數”,取代台聯黨甚至是親民黨和新黨的地位。
“一邊一國連線”這次參選,對民進黨形成了威脅。實際上,陳致中本人因為大打“悲情牌”生效,衝高成全台第二高票,結果將同選區的一名民進黨侯選人給擠了出來,在其他選區也有同樣的情況。否則,今次民進黨所得的市議員議席,將首次超過國民黨。
本來“一邊一國連線”是可以作為民進黨的盟友,在側翼協助民進黨的;但可能會出於種種情緒,要創立自己的“關鍵小數”地位來劫持民進黨。實際上,陳水扁有可能會對民進黨因愛成恨,而指揮“一邊一國連線”脅迫民進黨,那就將會比過往李登之於陳水扁,更為麻煩。
但不管怎樣,一個真正的沒有陳水扁的民進黨,將隨著陳水扁的正式入獄服刑,及蔡英文、蘇嘉全的崛起,黨內支持者也願意跟隨蔡英文轉型,而正式成型。
蔡英文為2012年轉型
蔡英文任民進黨主席兩年多,以一個3年多黨齡的“客聊”身份,受命於危難之時,以一“文靜弱女子”之身,擠身男性傳統的“政治叢林”。把一個選舉大敗、氣勢低落、被世人看衰的民進黨,起死回生,帶出穀底,逆勢上揚,擁有台灣“半壁江山”。蔡英文領導民進黨的確可圈可點。
在蔡英文領導下,民進黨經曆了三次“立委”補選、一次縣市長選舉和五都市長選舉。蔡英文一方麵在兩岸政策等路線問題上不搞黨內辯論;一方麵通過特定候選人選戰,巧妙地、不動聲色地、漸進地調整和重新設計民進黨的政黨性格及形象。在親自參選中,更是如此。這次“五都”選舉,蔡英文為民進黨設計的清新、理性、溫和的形象和性格給選民留下深刻印象,雖有“粗口事件及發酵”、“楊淑君失格”炒作等不良表現,但瑕不掩瑜,蔡英文已使民進黨在不知不覺中來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其溫和、理性,回歸庶民政策,關心弱勢群體,不無故反對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形象,已然獲得選民認同,選民很快就給了他們回報,特別是給了蔡英文本人決定性的回報。蔡英文所想要塑造的“不當為反對而反對的‘刺蝟’,要當堅定、靈敏、有力量、有方向感的‘老鷹’”的民進黨新的政治性格正在形成,一支由“小鷹”領飛的老鷹航隊已經啟航。
“五都”選後,蔡英文遭民進黨內創黨元老組成的“公媽派”逼宮,但獲得跨派係黨團支持,力挺她繼續留任黨主席,還出現拱其選“總統”的聲浪。
“公媽派”提出的挑戰,短時期難以撼動蔡英文,因為最具實力的民進黨中常會是她的後盾,目前她的領導地位鞏固。蔡主席也表達過前所未有的信心。民進黨不是執政黨,資源有限,黨主席最重要的權力是直接指定明年不分區“立委”人選,為自己擴展勢力,蔡當然不會放棄黨魁的位子。吳乃仁請辭,蔡主席派蘇嘉全回鍋任黨秘書長。蘇某年輕活力充沛,在大台中選得漂亮,僅輸3萬票。接下來還有一波黨務主管人事權,由她任命各派係精英出任,平息黨內雜音。
最重要的是成立民進黨專屬智庫,邀請前秘書長吳乃仁掌舵,直接負責對大陸戰略規劃,訂定兩岸政策方向,強化兩岸政策論述及兩岸交流。
民進黨應當了解,光憑批評對手的種種不是,提不出具體政見,取得政權難度大。兩岸政策方針與走向將是該黨的最終考驗。蔡英文曾任“陸委會主委”,對兩岸議題並不陌生。她主導的民進黨“10年政綱”千呼萬喚沒出來。或許是因其內容有突破性,會遭到基本教義派的激烈反彈,不便在選前披露,以免影響士氣。民進黨在整個五都選舉過程中,完全避而不談任何大陸議題、ECFA等,但2012年的“大選”,兩岸議題是無可避免的。
蔡英文重用吳乃仁主掌民進黨智庫,具有穩定軍心的效果。吳乃仁輩份高、是黨內最具實力的新潮流係大佬。日後黨內的“大選” 候選人之爭、兩岸政策爭議,吳乃仁與新潮流係是蔡英文的重要靠山。吳與企業界關係良好,有助於該智庫資金和政治資源的籌措。
蔡的想法是在兩岸政策議題上一展身手,不受製於人。她和親綠的兩大智庫“台灣智庫”與“新台灣國策智庫”結為盟友。蔡如果真想走出激進“台獨”路線,必須提出一套新論述,整合黨內精英共識、說服激進派朝中間路線轉型。但是這條路上荊棘重重,障礙多多。她的新論述應當越早提出越好,因為任何務實的兩岸政策都將遭到基本教義派的強烈反對、扭曲、攻擊,安撫工作將煞費周章,如果安撫得了的話。
半年前蔡英文說過:“不設政治前提與大陸對話。”後來又改口,態度搖擺不定。那時她還沒有找到適合的政治定位,說這話也不具權威性,沒有多數黨內派係認同。現在蔡主席在新北市有百萬票的民意基礎,黨內無敵,已今非昔比。
麵對2012,蔡英文或將選擇向中道靠攏,實行比較積極的兩岸政策。一旦民進黨在兩岸問題上轉向積極,國民黨自然可以更放心大膽地執行開放的兩岸政策。這將有利於兩岸關係進一步深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