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中國特色和兩大理論體係的思想方法(2 / 3)

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這一決策表明全黨把鄧小平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全麵推向新世紀的決心和信念,是全黨經過改革開放長期的成功實踐作出的曆史選擇。

如前所述,鄧小平是通過完整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實現撥亂反正的,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係列具有理論創新意義而又符合毛澤東思想的改革開放的新決策,從而為社會主義開辟了一個新時期,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正如江澤民同誌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分析的那樣:

第一,鄧小平理論體現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曆史關頭,體現在鄧小平不斷發表的有針對性的重要文章和重要講話中。早在1978年,為衝破“兩個凡是”的禁錮,鄧小平先後發表了開辟新時期、新道路、新理論的宣言書。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中發表了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激勵全國人民為不斷開拓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而奮鬥。

第二,鄧小平理論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實現了在這一問題上的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全麵改革。經過近二十年的努力,“以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轉變為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並要求全黨毫不動搖地在今後的實踐中繼續推進這一曆史進程。

第三, 鄧小平理論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鄧小平善於以馬克思主義的寬廣眼界觀察世界,分析時代特征和總體國際形勢。他認為任何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都要認真對待世界的變化、對待日新月異的形勢,從而確定黨的路線和國際策略,用新的觀點來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墨守成規隻能導致落後甚至失敗。

第四, 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奠定了基礎。

它第一次全麵係統地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係列基本問題,製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貫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各個重要領域。它既是涵蓋了社會生活各方麵的比較完備的科學體係,又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需要不斷豐富發展的科學體係。

四、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曆史性的理論貢獻

中國共產黨是非常重視理論指導的黨。黨從成立至今,已有90年的曆史了。新中國成立後執政也有60多年的曆史了。在近一個世紀的曆史中,世界的麵貌、馬克思主義的麵貌,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同各國實際相結合的麵貌,都有了極大的改變。

首先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馬克思主義有了突破性的進展,資本主義在向壟斷發展,其自身的矛盾在不斷激化,社會主義從空想成為科學,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都在調整自己的策略,革命與戰爭都有一觸即發之勢。時代呈現出“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

20世紀是一個大變動、大更新、大發展的世紀。對於中國來說,尤為突出。不僅因為中國有了共產黨,有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更重要的是有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曆史性飛躍,形成了兩大思想理論體係,一是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即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係,二是關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係列方針和決策,即鄧小平創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兩大理論體係,兩次曆史性飛躍,都是在一個黨內形成和發展的,時間不到一百年,由兩大理論體係指導的實踐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這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均屬罕見。

可以說,這也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的勝利,是實事求是的國情觀的勝利,是對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的最有力的驗證。

毛澤東思想是在實踐中產生,又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毛澤東思想堅持實踐性,把實踐放在決定認識、檢驗認識、推進和深化認識的優先地位。“馬克思列寧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在實踐中不斷地開辟認識真理的道路。”(《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13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毛澤東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又說:“馬克思主義必須在鬥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

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鬥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醜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當著某一種錯誤的東西被人類普遍地拋棄,某一種真理被人類普遍地接受的時候,更加新的真理又在同新的錯誤意見作鬥爭。這種鬥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7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從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從《矛盾論》到《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時代在前進,理論當然要發展,真理就是在既一脈相承又有所創新中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就是這樣在繼承、突破、創新的辯證發展中形成的。

同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也不是封閉的、不再需要繼續發展和進一步完善的,它仍然需要遵循真理發展的規律繼續前進。正如胡錦濤同誌在十七大報告中所總結的那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係。《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於不脫離國情、不脫離時代、不脫離人民。三個不脫離,既涵蓋了馬克思主義永遠不應當忘記的革命傳統,也涵蓋了永遠不應當僵化的創新精神。

為了順應曆史的發展和符合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需要,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用科學發展觀統領一切,更自覺地走科學發展的道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麵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從科學發展觀提出至今,時間又過去了三年,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下,我們黨把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保障改善民生作為治國施政的主線,以便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