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央電視台一套熱播的電視劇《奠基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正當大慶打油井最困難的時候,石油部長餘秋裏號召大家學習《矛盾論》。當時,黑龍江省新華書店的《矛盾論》搶購一空,一時洛陽紙貴。於是,新華書店趕緊從北京空運過來,基本上做到了人手一冊。一時間,大慶油田掀起了學毛著、學《矛盾論》的高潮。用毛澤東哲學思想武裝頭腦的大慶工人,激發出無窮的創造力,終於取得了油井大會戰的勝利。這說明,《矛盾論》的光輝思想無論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因為革命的需要,毛澤東撰寫了《矛盾論》這部著名的哲學著作,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指導著中國革命和建設從勝利走向勝利。
毛澤東不但是《矛盾論》理論的創立者,而且在實踐中身體力行,具體運用矛盾法則解決問題。如他運用矛盾原理分析當時的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為主要矛盾,階級矛盾已降為次要矛盾,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進而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實現了國共第二次合作,並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他運用矛盾學說深入分析了中日戰爭的特點和規律,指出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這就是有名的《論持久戰》。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近藤邦康公開宣稱:“我很佩服《論持久戰》。日本被中國打敗是當然的,這樣的以哲學為基礎的宏遠戰略眼光,日本沒有。”
朝鮮戰爭爆發後,中國要不要出兵朝鮮,當時我黨高層內部意見不一,存在矛盾和分歧。而且中蘇兩國就蘇聯援助我軍入朝作戰也存在矛盾和分歧。在這種情況下,毛澤東辯證地看問題,認為唇亡則齒寒,戶破則堂危,毅然決定出兵朝鮮。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論十大關係》、《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重要著作及時總結了經驗,指明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豐富和發展了矛盾學說。
隨後,麵對中、蘇關係的持續惡化,毛澤東抓住中美關係這個關鍵,以偉人的巨手推開了中美關係大門,實現了美國總統尼克鬆的曆史性訪華。後來,鄧小平抓住中美建交這個大局,擱置一些次要問題,促成了中美建交,中美關係終於實現了正常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解決經濟建設這個主要矛盾,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提出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豐富和發展矛盾論關於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鄧小平還運用矛盾論原理,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製”的科學構想。江澤民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精辟地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基本矛盾論上是一脈相承的,不僅在基本原理上一脈相承,而且也在世界觀和方法論上一脈相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個偉大理論成果。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同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科學發展觀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思想,是一種新的發展哲學。
是為序。
作者
2010年4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