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簡單地認為,公有製經濟與非公有製經濟是彼此對立、不可調和的。實踐證明,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製和非公有製都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不可缺少的所有製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主體,非公有製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公有製經濟和非公有製經濟是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關係,二者統一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製經濟,使股份製成為公有製的主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有利於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堅持公有製的主體地位,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所有製經濟完全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不僅不會影響我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的性質,而且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更好地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30多年來,我國打破了公有製一統天下的局麵,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使社會主義經濟從計劃走向市場,從封閉半封閉走向開放。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不但沒有削弱和動搖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反而鞏固和發展了公有製的主體地位,提高和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製力。實踐證明,單一的經濟成分,“一大二公”的所有製結構,隻會導致發展緩慢、貧窮落後;放開搞活,千帆競發,社會主義才會充滿活力。
學習唯物辯證法關於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辯證關係的原理,還必須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在不同條件下的相互轉化。毛澤東特別列舉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實踐和理論、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等矛盾,深刻地說明了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在一定條件下的相互轉化,是一個普遍的規律。毛澤東指出:“誠然,生產力、實踐、經濟基礎,一般地表現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誰不承認這一點,誰就不是唯物論者。然而,生產關係、理論、上層建築這些方麵,在一定條件之下,又轉過來表現其為主要的決定的作用,這也是必須承認的。當著不變更生產關係,生產力就不能發展的時候,生產關係的變更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如同列寧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的時候,革命理論的創立和提倡就起了主要的決定的作用。”“當著政治文化等等上層建築阻礙著經濟基礎的發展的時候,對於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革新就成為主要的決定性東西了。”“這不是違反唯物論,正是避免了機械唯物論,堅持了辯證唯物論。”毛澤東的精辟論述,體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辯證唯物論和曆史唯物論的高度統一,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發展。
順便總結一下,在什麼情況下運用主要矛盾理論,在什麼情況下運用矛盾的主要方麵理論,或者說怎樣區分抓重點和抓主流。如果是講如何處理問題,一定是運用主要矛盾原理。如果是講對某事物、現象的評價和認識,則一定是運用矛盾的主次方麵。如果是運用抓主要矛盾,經常會出現“關鍵”、“重點”等詞語。
另外,“抓重點”的“重點”和“重點論”的“重點”是有區別的。前者是指主要矛盾,後者是既包括主要矛盾,也包括矛盾的主要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