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矛盾同一性和鬥爭性的關係(1 / 3)

毛澤東說:“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說來,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對立的鬥爭則是絕對的。”這就是說,同一的暫時性、過渡性是它的相對性,同一的有條件性也是它的相對性;而鬥爭的絕對性,則既指它的永恒性,也指它的無條件性。

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是說兩個相反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夠統一起來,又能夠相互轉化。無一定條件,就不能共居,不能轉化,也就不能成其為矛盾,所以說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就是說“矛盾的鬥爭貫串於過程的始終,並使一過程向著他過程轉化,矛盾的鬥爭無時不在,所以說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例如,資產階級的剝削和無產階級的被剝削這種互為存在前提的關係,隻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個條件下存在,受這個條件的限製,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則不受這個條件的限製,而且要衝破這個條件,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消滅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用社會主義這個新的統一體代替資本主義這個舊的統一體。在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新的統一體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的雙方,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進行鬥爭。“不鬥爭就不能進步。”毛澤東的教導,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可見,同一性是有條件的,而鬥爭性則是無條件的。

又比如,在共產黨和國民黨的關係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相對的矛盾的同一和絕對的矛盾的鬥爭。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代表資產階級和地主的國民黨,接受了共產黨的主張,讚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並實行聯俄聯共和扶助工農政策,在這種條件下,兩黨實行了合作。但共產黨所領導的工農革命運動,顯然是對國民黨所代表的資產階級和地主的鬥爭。由於鬥爭的發展,因蔣介石的反革命,矛盾的同一就完全轉到了矛盾的鬥爭,進入了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發生以後,黨又在“一致抗日”的條件下,建立了統一戰線。但由於聯合中的鬥爭的發展,到了抗日戰爭結束以後,又因蔣介石發動了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矛盾的同一又完全轉到了矛盾的鬥爭,進入了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結局是共產黨所領導的人民革命,摧毀了國民黨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由此可見,矛盾的同一是有條件的,相對的,而矛盾的鬥爭是無條件的,絕對的。

總之,同一的相對性和鬥爭的絕對性所強調的是,矛盾隻有通過鬥爭才能解決,隻有通過鬥爭才能發展,鬥爭貫串過程始終,並使一過程向他過程轉化。

2.同一性和鬥爭性是相互聯結的

“鬥爭性即寓於同一性之中”,就是說,一切矛盾的鬥爭都是在一定的統一體中進行的,如果對立雙方彼此孤立,毫不相幹,沒有一個由此達彼的橋梁,就無法進行鬥爭。所以列寧說:“在對立麵的統一中把握對立麵”。同一性和鬥爭性的相互聯結,更重要的還在於,“沒有鬥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就是說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鬥爭的依存,對立的依存,變動的依存,而不是凝固的僵死的依存。由於矛盾雙方的鬥爭,一方“吃掉”一方,矛盾雙方才能轉化,轉化是鬥爭的結果。沒有矛盾的鬥爭性,就沒有相互依存,也沒有相互轉化。

毛澤東說:“對於任何一個具體的事物說來,對立的統一是有條件的、暫時的、過渡的,因而是相對的,對立的鬥爭則是絕對的。”這就是說,同一的暫時性、過渡性是它的相對性,同一的有條件性也是它的相對性;而鬥爭的絕對性,則既指它的永恒性,也指它的無條件性。

同一性是有條件的,是說兩個相反的東西在一定條件下才能夠統一起來,又能夠相互轉化。無一定條件,就不能共居,不能轉化,也就不能成其為矛盾,所以說同一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就是說“矛盾的鬥爭貫串於過程的始終,並使一過程向著他過程轉化,矛盾的鬥爭無時不在,所以說矛盾的鬥爭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例如,資產階級的剝削和無產階級的被剝削這種互為存在前提的關係,隻有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這個條件下存在,受這個條件的限製,而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則不受這個條件的限製,而且要衝破這個條件,通過暴力革命,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消滅資本主義的生產關係,用社會主義這個新的統一體代替資本主義這個舊的統一體。在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新的統一體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矛盾的雙方,在改變了的條件下,繼續進行鬥爭。“不鬥爭就不能進步。”毛澤東的教導,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可見,同一性是有條件的,而鬥爭性則是無條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