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原理。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兩重性即鬥爭性和同一性,正是這兩重性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包括量變和質變)。矛盾的同一性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它在各類事物矛盾及其發展階段都始終存在,尤其是在事物穩定發展階段更為明顯。“一國兩製”的確定和實施,是唯物辯證法關於矛盾同一性原理的生動體現。“一國兩製”是鄧小平強調矛盾同一性重要性的具體表現,糾正了“左”傾隻強調矛盾鬥爭性的錯誤。“一國兩製”構想著眼於“求同存異”,著眼於不同事物之間的貫通和轉化,充分利用同一性的作用,是對毛澤東矛盾同一性學說的運用。
具體來說,“一國兩製”中的“兩製”即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是一對矛盾。矛盾著的雙方既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又是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們把這兩種社會製度的對立和鬥爭看得過於絕對,強調到了不適當的程度,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裏連資本主義的“尾巴”都必須徹底割掉,當然也就更不能允許某些資本主義製度的存在了。固守這種形而上學的僵化的思想觀念,自然也就難以和平地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了。善於“照辯證法辦事”的鄧小平沒有持這種形而上學的僵化的思想觀念,而是堅持運用“對立麵的統一的學說”,從對立麵中求統一,從各方麵探索和平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也是一定範圍內的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統一)的可能性和條件,並依據和創造一定的條件,使兩種相互對立的社會製度能夠在一定的限度內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從而達到和平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目的。
在客觀地分析了各方麵的實際情況之後,鄧小平明確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製度與港澳台地區的資本主義製度雖然是相互對立的,但社會主義的大陸與資本主義的港澳台地區也存在著統一的因素,雙方相互聯係,唇齒相依,具有熱愛祖國、擁護祖國統一的共同政治基礎。隻要采取適當的方式,統一是可能的。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方式,一種是非和平方式。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總是不好的。如果用和平方式來解決,就必須考慮到各方麵的實際情況,使有關各方都能接受。用資本主義來統一,那是不現實的;用社會主義來統一,也不能為各方所接受。“勉強接受了也會造成混亂局麵。”各方麵都能接受的隻能是“一國兩製”,“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辦法。”
2.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原理。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有其兩重性即鬥爭性和同一性,正是這兩重性推動了事物的發展(包括量變和質變)。矛盾的同一性雖然不是絕對的,但它在各類事物矛盾及其發展階段都始終存在,尤其是在事物穩定發展階段更為明顯。“一國兩製”的確定和實施,是唯物辯證法關於矛盾同一性原理的生動體現。“一國兩製”是鄧小平強調矛盾同一性重要性的具體表現,糾正了“左”傾隻強調矛盾鬥爭性的錯誤。“一國兩製”構想著眼於“求同存異”,著眼於不同事物之間的貫通和轉化,充分利用同一性的作用,是對毛澤東矛盾同一性學說的運用。
具體來說,“一國兩製”中的“兩製”即社會主義製度和資本主義製度,是一對矛盾。矛盾著的雙方既是相互聯係、相互影響的,又是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的。在過去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們把這兩種社會製度的對立和鬥爭看得過於絕對,強調到了不適當的程度,認為在社會主義國家裏連資本主義的“尾巴”都必須徹底割掉,當然也就更不能允許某些資本主義製度的存在了。固守這種形而上學的僵化的思想觀念,自然也就難以和平地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了。善於“照辯證法辦事”的鄧小平沒有持這種形而上學的僵化的思想觀念,而是堅持運用“對立麵的統一的學說”,從對立麵中求統一,從各方麵探索和平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也是一定範圍內的社會主義製度與資本主義製度的統一)的可能性和條件,並依據和創造一定的條件,使兩種相互對立的社會製度能夠在一定的限度內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從而達到和平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的目的。
在客觀地分析了各方麵的實際情況之後,鄧小平明確指出:“實現國家統一是民族的願望,一百年不統一,一千年也要統一的。”中國大陸的社會主義製度與港澳台地區的資本主義製度雖然是相互對立的,但社會主義的大陸與資本主義的港澳台地區也存在著統一的因素,雙方相互聯係,唇齒相依,具有熱愛祖國、擁護祖國統一的共同政治基礎。隻要采取適當的方式,統一是可能的。解決這個問題,無非是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平方式,一種是非和平方式。用非和平方式來解決總是不好的。如果用和平方式來解決,就必須考慮到各方麵的實際情況,使有關各方都能接受。用資本主義來統一,那是不現實的;用社會主義來統一,也不能為各方所接受。“勉強接受了也會造成混亂局麵。”各方麵都能接受的隻能是“一國兩製”,“除此以外沒有其他辦法。”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製”的偉大構想,是對毛澤東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的創造性運用,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即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體地分析具體的事物的產物。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是表現在“一國兩製”構想的提出上。首先,這一構想是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具體地分析祖國統一問題的特殊情況而提出的。中國麵臨一個港澳台問題,這是曆史遺留下來的。如何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就一直在進行探索。正是為了解決這個特殊的問題,鄧小平從中國大陸的具體實際和港澳台的具體實際出發,才提出了“一國兩製”的構想。其次,這一構想是從新時期的具體實際出發,具體地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和形勢發展的客觀需要而提出的。我國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內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所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需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平解決港澳台問題、實現祖國統一,則是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需要。這正是“一國兩製”構想提出的國內背景。再次,這一構想也是根據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具體地分析當今世界的基本特點而提出的。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鄧小平站在時代的高度,冷靜地觀察中國與世界,對現時代的特征作出了全新的判斷,得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鄧小平的“一國兩製”構想正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提出來的。特別是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對於我們確立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及進一步提出“一國兩製”構想,具有重要關係。另一方麵,是表現在“一國兩製”構想的實施上。鄧小平認為,解決港澳台回歸祖國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總的方針政策是“一國兩製”。但在“一國兩製”構想的具體實施問題上,也要堅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不同情況加以區別對待。台灣問題與港澳問題是不同的。港澳問題是收回主權的問題,台灣問題則是中國的內政問題。因此,在具體實行“一國兩製”的問題上也應有所不同。我們解決港澳問題,允許港澳保留原有的資本主義製度,50年不變。解決台灣問題也是這個原則,但政策可以“更寬”。“所謂更寬,就是除了解決香港問題的這些政策可以用於台灣以外,還允許台灣保留自己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