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鄧小平用矛盾學說指導“一國兩製”構想(2 / 3)

4.矛盾的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原理。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製”構想,就是對唯物辯證法關於矛盾主要方麵和次要方麵原理的創造性運用。在“一國兩製”的“兩製”這一矛盾著的兩個方麵中,大陸的社會主義這一“製”居於支配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麵。決定著“一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港澳台地區的資本主義這一“製”隻是矛盾的次要方麵,雖然也會對矛盾的主要方麵發生一定的影響,但它畢竟是處於非主導地位,因而不能決定“一國”的性質。可見,“一國兩製”是在統一國家內,實行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製度的和平共處。祖國內地實行的是社會主義製度,這是國家的主體,資本主義製度隻限於港澳台地區實行,既有明確的地域之分,又有明確的主體與非主體之別。在國家主體是社會主義製度的前提下,允許一小部分地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製度,並不會影響和動搖國家的主體,相反,“更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但是,強調社會主義製度的主體性,並不意味著短期內社會主義要取代非主體的港澳台地區的資本主義,而是兩種製度要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和平共處,互不傷害,“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製度共處於一個統一體中,互相交流,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做出貢獻。正如鄧小平所說:“‘一國兩製’除了資本主義,還有社會主義,就是中國的主體、10億人口的地區堅定不移地實行社會主義。主體地區是10億人口,台灣是近2000萬,香港是550萬,這就有個10億同2000萬和550萬的關係問題。主體是很大的主體,社會主義是在10億人口地區的社會主義,這是個前提,沒有這個前提不行。在這個前提下,可以容許在自己身邊,在小地區和小範圍內實行資本主義。”這就說明作為矛盾的次要方麵的資本主義這一“製”,影響不了作為矛盾的主要方麵的大陸的社會主義,不會改變大陸的社會主義性質。

5.絕對和相對的原理。鄧小平“一國兩製”構想的辯證法還體現在很多方麵,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鄧小平關於“一國兩製”政策“變”與“不變”問題的論述。用“一國兩製”方針來解決港澳台問題,在統一國家內,兩種製度的和平共處,決不是玩弄手法,也決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這項基本國策已為我國憲法所確認。鄧小平和我國其他領導人也一再表示,這項基本國策50年不變,50年後也不會變,“我們講‘50年’不是隨隨便便、 感情衝動而講的, 是考慮到中國的現實和發展的需要”,這一莊嚴承諾先後寫進了中英、中萄兩國關於港澳問題的《聯合聲明》中。這兩項《聯合聲明》均在聯合國備了案,具有國際法律效力。至於將來整個中國是否要實行同一種社會製度,那要由中國人民,包括港澳台人民自己選擇,正如鄧小平說的那樣,實行“一國兩製”之後,“留下來的問題就是和平競賽,讓人民去最終選擇。不是打仗的選擇,而是和平的選擇”。

但是。當時在港澳台的一些人士中,對“一國兩製”構想還有各種疑慮,其中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對“一國兩製”政策變不變的擔心。為此,鄧小平在一些談話中曾多次闡明了“一國兩製”政策“變”與“不變”的問題,以消除人們對“一國兩製”構想的疑慮和擔心。

首先,50年不變,是有客觀根據的。這個根據就是“中國的實際”和“發展的需要”。鄧小平曾經說過,中國現在製定了一個宏偉的目標,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在兩個10年內,即到20世紀末翻兩番,達到小康水平。就是達到了這個目標,中國也不算富,還不是一個發達的國家。中國要真正發達起來,接近而不是說超過發達國家,那還需要30年到50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保持香港的繁榮穩定是符合中國的切身利益的。同樣地,到20世紀末和21世紀的前50年也需要一個穩定的台灣。所以我們講“50年”,主要是考慮到中國的實際發展情況。如果懂得了這點,知道我們的基本觀點,知道我們從什麼出發提出這個口號、製定這個政策,就會相信我們不會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