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短板,補足自己短處(1 / 2)

不做短板,補足自己短處

很多孩子認為,一兩門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差一點沒什麼,用其他科的分拉一拉就行了。其實,這是一個很大的錯誤。較差的科目和我們在組建創業團隊時常說的“木桶定律”是一樣的,即一隻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塊木板高度決定的。

“短板效應”值得我們深思:一個學生,特別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他能成多大才不是決定於一、二個科目好,而是主要取決於他最薄弱的環節。這或許是智力因素,或許是非智力因素,也可能是弱科的牽製,或不良學習方法的影響。

提高一個人學習的綜合實力,靠的不是最好的學科,相反,靠的卻是最差的那一兩門學科。這也符合經濟學的“木桶定律”。

“木桶定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理論,說的是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並不取決於桶壁上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恰恰取決於桶壁上最短的那塊木板。這一定律又稱為“木桶理論”、“木桶效應”或“短板效應”。

你可以很容易發現木桶和人的綜合素質的共同之處,對許多孩子來說,構成綜合素質的各門學科的成績往往是參差不齊的,要提高一門成績好的課程成績是很困難的,而要提高一門成績相對差點的課程成績卻往往容易得多。所以,最差的課程往往決定了一個人的綜合實力。以此類推,一門課程是否學得好,也往往取決於你是否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隻要你把這門課程的重點、難點、疑點、盲點解決了,這門課程你就學好了。

《孫子兵法》說:“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學習就像打仗一樣,你的虛處(“短板”)一定是對方要攻擊的目標。要提高孩子薄弱課程的學習成績,必須從薄弱環節抓起;要提高孩子的整體水平,必須從薄弱課程抓起。隻有均衡發展,才能把他的“木桶”打造得堅不可摧。

要提高你的最終學習成績,一定要解決偏科問題,不能讓“短板”傷了你。

對於學生來說,要找到知識薄弱點。如何分析和解決偏科問題呢?

首先,要根據自己以往的考試情況,對比各科成績,對最差的兩門課進行統計,如果每次都是這兩門課,或者基本都是這兩門課,那麼,就把這兩門課作為偏科來重點對待。

其次,產生偏科的問題有很多,較常見的有:一是一些孩子因為個人興趣愛好導致偏科,他們隻好好學自己喜歡的科目、自己喜歡的老師教的科目,而不好好學其他“枯燥”的科目;二是一些學生自我控製能力差,行為習慣差,迷戀網絡,壓根兒沒好好看有些科目的教材;三是一些學生心理素質差,在一些科目產生“學習障礙”,便知難而退,幹脆不做作業不思考,導致成績難以提高,存在嚴重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