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關於於禁的戰敗被俘,究竟算不算是本方的一次大敗?
敗,有兩種因素。一種是人為因素,就是因為統帥的指揮不當或是軍隊的作戰不利而敗;另一種則是非人為因素,也就是某種自然因素,如大雨引發洪水、不經意間發生的火災等。雖然都是戰敗,而且無論哪種,統帥都無法推卸責任,也都會給部隊士氣以沉重打擊。但事實上,兩種敗完全是不同的,事後需要采取的態度也完全不同。
眼下,司馬懿和蔣濟就為曹操分析了漢水這場戰役,於禁和龐德究竟犯了怎樣的錯誤?連綿大雨之下,身為援軍的於禁能否預料到漢水會決口,而決口之後大水又會深達數丈且久久不退?這樣的氣候在襄樊一帶是否常見?
答案是,會有一定程度的惡劣天氣,但如這次那樣猛烈的,其實並不多見。
所以,認真說起來,於禁和龐德的錯誤並不算很嚴重,他們隻是稍微懈怠了一點點而已。至於軍隊,那就更沒什麼錯了,他們不是在戰場上被關羽麵對麵地打敗,而是被突如其來的大水衝垮的。
那麼,結論就出來了,我們並未戰敗,關羽也並未獲勝,隻是因天氣因素,令形勢對他暫時有利而已。
既然如此,我們就無須傷心、害怕,事,還是要跟以前一樣去做;仗,也要跟以往一樣去打!
其次,眼下我們之所以被動,就是因為在大局而言,我們是以一對二,所以處處受牽製,無法專一對付一個敵人。可難道我們就真的無法改變這種狀況嗎?
那麼,我們不妨仔細研究一下劉備與孫權的聯盟。不錯,從表麵上看來,他們似乎很是親密無間,可是真的如此嗎?
司馬懿和蔣濟,在地圖之上,指出了荊州的位置。
眼下,荊州無疑是集中曹、孫、劉三方目光的要緊之所在。事實上,任何一方都想把這一州都納入自家囊中。可問題是,誰都不會退讓,誰也不甘心在這場生死鬥中自動放棄。當初,曹操勢力強大,足以席卷荊州之際,孫劉兩家便聯合起來,在赤壁打敗了曹操。眼下,劉備實力強勁,有獨占荊州之勢,如此之際,曹操與孫權這對從前的敵人,又能否聯起手來,力挫劉備呢?
這就要看,孫劉兩家究竟是不是真心合作?
那麼,如何知曉呢?你不可能去問孫權和呂蒙,說你們是不是要和劉備掰了——唯有看事實。他們兩家的矛盾,其實就在荊州的分配之上。據說,劉備拿下益州之後,孫權就曾派人去劉備處,這顯然是為了索回荊州(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便是此行的使者,結果被劉備一口拒絕,說是拿下涼州再還你荊州)。而建安二十年,他們已然在荊南大打出手,劉備甚至從益州趕回公安,當時一場大戰幾乎就要在孫劉之間展開。
“既然如此,他們為何又不打了呢?”
首先是關於於禁的戰敗被俘,究竟算不算是本方的一次大敗?
敗,有兩種因素。一種是人為因素,就是因為統帥的指揮不當或是軍隊的作戰不利而敗;另一種則是非人為因素,也就是某種自然因素,如大雨引發洪水、不經意間發生的火災等。雖然都是戰敗,而且無論哪種,統帥都無法推卸責任,也都會給部隊士氣以沉重打擊。但事實上,兩種敗完全是不同的,事後需要采取的態度也完全不同。
眼下,司馬懿和蔣濟就為曹操分析了漢水這場戰役,於禁和龐德究竟犯了怎樣的錯誤?連綿大雨之下,身為援軍的於禁能否預料到漢水會決口,而決口之後大水又會深達數丈且久久不退?這樣的氣候在襄樊一帶是否常見?
答案是,會有一定程度的惡劣天氣,但如這次那樣猛烈的,其實並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