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四】圍城!持久戰的前提是穩定的後方(3 / 3)

從建安二十二年以來,曹孫雙方事實上已然達成某種程度的和平。雖偶有軍事衝突,也僅僅是衝突而已。就關係而言,甚至孫權曾表示願意接受中央的領導(自然隻是虛幻的、名義上而已)。

所以,到這一年,曹孫之間沒有大規模交兵已有三年。

問題就在於,孫權是否真有與劉備翻臉的決心?

江東的體製,實際上是一種二元製,即兩個核心,一個核心是政治核心,在石頭城,另一個便是軍事核心,此時在陸口。前者由孫權主持,後者則由呂蒙負責。

如果說當年的魯肅還有為維持孫劉聯盟而願意做些讓步的可能,那麼此時的呂蒙,就再無可能步步退讓。據說,此前呂蒙也曾與孫權討論過下一步的擴張方向問題:

“如果能奪回荊州,隻需讓孫征虜(指孫權的堂弟孫皎)駐紮在南郡,潘璋駐守在白帝城,防禦上遊來敵(自然就是指劉備可能的反撲),而蔣欽帶著一萬機動部隊沿長江行事,西邊有戰事就向西,東邊有戰事就向東。而我,就進駐襄陽,窺探北方可能出現的良機。如此一來,又何必依靠什麼關羽!”

呂蒙的這個方案,其實和當初周瑜的半壁江山計劃如出一轍,隻不過稍微縮小了藍圖,不再妄想巴蜀,而隻把荊、揚兩州視為自己的地盤。

“可是,咱們和他們畢竟是盟友關係,如何下得了手呢?”

“所謂的盟友,如果是指關羽君臣一夥,那麼我就以為,這樣的盟友,還不如不要!要知道他們從徐州那時候開始,就專門靠挖人的牆腳為生。徐州的陶謙、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一個個次第遭難。試想若是他真的在襄樊得勢,將來又豈會將我們放在眼裏!”

呂蒙的一席話,自然有他的道理,孫權心動不已,可真要改變,他還是有些猶豫。

“放棄與劉備的同盟關係,實在是有些難度。是否可以先放一放,先拿下江北的徐州如何呢?”

“如果是攻打徐州,倒也未必不是沒有可能。眼下曹操遠在河北,無心顧及東方之事。眼下徐州的守軍,似乎也並不是很多。倘若我們發起攻擊,也一定能攻下。可問題是徐州這地方易攻卻難守,曹操有騎兵優勢,一旦他起兵進行反擊,我們即便是用七八萬人死守,也未必能守得住。既然守不住,那麼北伐徐州又有什麼意思呢?

“可若是討伐荊州就不一樣了。一旦攻下,長江中下遊的所有險要,都將掌握在我們手中,易於奪取,更易於防守。”

孫權明白了,呂蒙是一心想要進攻荊州了,但這隻是前線大將的想法,自己作為一方之主,又該如何呢?

也想拿下荊州吧!

既然江東的兩大核心,都已然傾向於攻打荊州,那麼戰爭是否就會一觸即發呢?

事實倒也並非如此。

呂蒙雖然一心想要奪回荊州,卻絲毫不急於行事。回到陸口後不久,他就發現了對方也並非全無戒備,甚至在北伐樊城之後,依舊留下相當多的兵力,用意顯然就是以防萬一。而呂蒙若是采取強攻的方式,固然也能突破,可必然會耗費大量時間,一旦為關羽所知曉,必然會引兵往回打。

自然,關羽往回打也不用怕,因為他的背後就是曹操,若是曹操能派出一支大軍,緊隨關羽背後長驅直入,那麼關羽覆滅的日子也就指手可待了。

可一旦打成這樣,荊州就不是回歸孫氏,而是再來一次切割,曹操一份、孫權一份。

有必要這樣嗎?

顯然呂蒙覺得沒必要。所以,一定要讓關羽自動將留守兵力全部抽調到北方前線去!

可這,顯然是個大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