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爹所能為你做的,到此已然盡了,此後便看你的造化……
曹嵩說完這些話,便辭官下野,後來更離開京師這個是非的旋渦之所,他的目標起初是老家譙縣。可隨著局勢的變化,他居然連譙縣也待不下,因為兒子從都城回來,又要在譙縣募兵搞事了。
到這個時候,曹嵩才真正發現,時代確實變了,也許兒子是對的!但穩妥起見,老爹我還是往東去,隱居在東嶽泰山間,那才是個安全地界。
曹嵩的選擇,顯然是對的。在泰山,他過了數年安樂閑逸的生活,直到兒子取得兗州,發函來邀他前去相會。
然而,又有誰人能料,這一份邀請,竟成為奪去曹嵩性命的索命符呢?
可是明擺的事實便是,老爹曹嵩,終究不懂他的兒子曹操。
曹操又想起人生最初旅途中的那位帶頭大哥袁本初。
五十年前,尚在少年讀書年紀的曹操,便已然在太學初見袁紹,他是一撥貴族子弟中的魁首,倘若那時選班長、團支書這種職位,根正苗紅的袁本初是必然會當選的。
之前的很多記載包括《三國誌》本身,都說曹操“不治行業”,也就是不愛學習。而吳人撰寫的《曹瞞傳》,更說他“少好飛膺考狗,遊蕩無度”,也就是說玩鷹弄狗是行家,遊來蕩去他最行。可問題是既然曹操如此不愛讀書,為什麼能通古學,看上去讀了很多書的樣子呢?難道曹操就是傳說中那種不愛讀書整日瘋玩兒考試卻總拿第一的“終極學霸”?
事實上,能寫出《薤露行》《蒿裏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等膾炙人口就連1800多年後的筆者也讀之每每歎服的詩篇,曹操的文學功底是絕不遜色於這1800年中大多數文人墨客的。而“才力絕人,手射飛鳥,躬擒猛獸”的他,同樣體育成績也不會遜色於任何人。甚至說他若能生於現代,說不定就能參加各類運動會,至少能做個業餘運動員。
正是這個緣故,所以喬玄才會盛讚“幼年逮升堂室”的曹操為“命世之才”,甚至能安定天下。
所以,當時的曹操,固然愛玩兒,讀書也是不曾真正荒廢過。拿今日的標準而言,他便是一個德智體全麵發展的好學生,也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才會贏得班中老大哥袁紹的注意。
而這個時候,袁紹也正在觀望時局,慢慢打造屬於自己的小幫派。以他名門望族的身份,而又不算太孤傲冷峻、仗勢欺人(袁術似乎就有點這個意思),自然能得到許多年輕學子的追隨。所以《後漢書》便有這麼一段:
“士無貴賤,與之抗禮,輜軿柴轂,填接街陌。內官皆惡之。”
哈哈,自然他這麼受歡迎,也就難免宦官勢力會對他側目相視。
此時的曹操,實際上就是宦官背景下的權宦子弟,與袁紹之間,貌似一個是“贅閹遺醜”,一個是“三公之後”,以後人的眼光看來,他們似乎該是分別屬於彼此敵對的兩大陣營,幾乎沒有可能成為朋友,更別提什麼“臭味相投”了?
可即便是《射雕英雄傳》,也有代表江湖俠義的郭靖與投身金國權貴的楊康那般特殊關係。更何況曹操與袁紹,表麵上看似出身不同,實際上政治見解卻頗有相投之處呢。
所以,兩人之間,有一同潛入新婚人家大呼小叫有小偷,曹操翻牆而入劫走新娘子而袁紹做掩護的惡作劇,也有袁大公子派人拿著匕首或是短劍去投曹操的記錄。
於是,當這夥年輕人逐漸長成,出現在政壇上之際,他們實際上是以一個小團夥的麵目示人的,這個團夥自然是以袁紹為首,其中便有張邈、許攸,也少不了曹操。
顯然他們是屬於那個時代的熱血青年,愛國——即忠於漢王朝,是他們的根本宗旨,反對宦官弄權,則是他們的現實主張。
袁紹成為首要人物是當然的,因為他出身四世三公之家,有極高的威信;又因為他能折節下士,所以吸引了眾多英雄豪傑的傾顧。
黃巾起義爆發之際,袁紹也從在野狀態獲得大將軍何進的征召,從此成為他的心腹。於是在設置西園八校尉之時,袁紹便成了中軍校尉,位列第二,僅次於上軍校尉蹇碩。但蹇碩既然是宦官,實際上就難以長期在外,所以兵權實際上還是掌握在袁紹等人手中,至少是相當一部分。
換言之,到這個時候,袁紹與曹操之間的關係,已經從最初的同學與玩伴發展到了政治上的搭檔與戰友。
而在這個關口,袁紹顯然有更完整的政治意識,當漢靈帝駕崩之際,他便為何進策劃了召集外鎮兵馬進京誅殺宦官的方案。當時許多人,包括曹操在內,都明確反對這個方案,認為這麼做隻能顛覆大局,而起不到挽救時勢的作用。
顯然,這個關鍵時刻,“老大哥”袁紹與“小弟”曹操出現了嚴重的分歧。而造成分歧的最根本原因,其實是袁紹隱藏了他的政治意圖。所以,此後一段時間,曹操實際上沒有參與袁紹的一係列推進活動。
之後,自然便是董卓進京,袁紹的錯,就錯在他自以為弄懂了京中官場的秩序與權力規則就能縱橫天下,卻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實力第一”的原則,誰的實力更強,具體而言就是誰的兵更強更多,誰的話就能算數。
結果,當董卓帶兵進京,發現京中居然沒有一人的軍事實力可以與自己相提並論,這個來自西涼的大黑胖子,便肆無忌憚地以老大自居——袁紹自然無法接受這一點,於是最後的結局,便是出奔二字。
袁紹出奔河北後不久,曹操便也奔回老家,對董卓的厭惡與抗爭,又將已然出現分歧的兩人聚攏在了一起。
而這,便是後來的關東聯盟。
關東聯盟的盟主,便是袁紹,他依舊是“老大哥”,而曹操也依舊是“小弟”。汴水之戰,曹操是衝在最前鋒的尖銳力量,而張邈、孔伷、鮑信等諸侯則是中堅,單是鮑信的兵馬,就有“徒眾二萬、騎七百”。最後的敗仗,是曹操打的,實際上也是鮑信乃至袁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