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為這場敗戰,令曹操在諸侯聯盟的地位一落千丈,從此諸侯們便“置酒高會”,一方麵是害怕董卓,另一方麵則是鄙視曹操。曹操隻能離開聯盟本部,到揚州去募了幾千人,到河內去找袁紹相會。
也就在這個時候,袁紹與曹操有過一場頗為知名的座談,袁紹說自己今後的方向就是“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曹操則回答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禦之,無所不可”。有人說從中便看出高下來,其實這是後人從結果回溯的一種判斷,並沒什麼實在的道理。曹操之所以這麼說,完全是因為他手頭沒幾個兵將,沒一塊立足之地而已。
袁紹自然明白這一點,所以當他將矛頭指向河北的公孫瓚之際,他便選定曹操做自己的麵南代理人。也就是說在眼下,袁紹將一心向北,打敗公孫瓚。而曹操,你就幫我擋住南麵。
這種戰略的合作,很像日本戰國時期,織田信長與德川家康的結盟合作。當時他們的部署就是德川擋住東麵來敵,而織田則全力向西發展,一旦德川這邊有大敵難以抵擋,織田就會派出兵馬援助。
在袁曹合作的最初階段,這種關係確實很緊密。曹操曾與袁紹聯合討伐黑山軍,而黑山軍就是活動在河北的非政府武裝。之後又曾聯合攻打挾持張揚背叛袁紹的匈奴人欒提於夫羅,可謂袁曹合作史上的甜蜜期。
但事實上,在一個重大問題上的意見分歧卻注定了袁曹蜜月期的難以長久。這就是漢天子問題,袁紹試圖另立一個皇帝,當時的最佳人選就是劉虞。可曹操卻堅持反對,他依舊奉漢獻帝做自己的天子。
其實劉虞做天子,倒是漢朝贏得最後生機的唯一機會。因為以劉虞的資曆、能力,顯然強出長安城裏的劉協太多太多。所以曹操的反對,實在也有些說不過去。
難道此時的曹操,已然有了毀滅漢室的念頭嗎?
不論是與不是,這件事的唯一結果就是曹袁關係出現裂痕,隨後曹操便走上了與袁紹完全不同的道路。恰好這時候劉岱敗亡,曹操在一夜之間得到了自己的起步之地:兗州。
此時,曹操與袁紹依舊有合作,那便是當袁術、公孫瓚、陶謙組成的三方聯軍入侵之際,曹操唯有向老大哥求救,而袁紹出於大局的需要,也確實發兵過來,幫助曹操擊退了這番侵襲。
此後,便是劉虞的死,袁曹最初的矛盾似乎得到了化解。在徐州,以曹操與袁紹派來的援軍(如朱靈)為一方,以陶謙與公孫瓚派來的援軍(劉備與田楷)為另一方,展開了一場空前慘烈的大戰。
就在這個時候,曾經與曹操為友,卻站在袁紹對立麵的張邈,終於在陳宮的遊說下發動了叛亂,呂布被引入兗州,一場血肉模糊的大戰旋即在呂布和曹操之間開打。
身為曹操背後的大老板,袁紹自然要幫小兄弟一把,他派人遊說曹操,讓曹操成為自己麾下的附屬力量,具體而言,就是要曹操把家屬都送到袁紹的鄴城大本營去,事實上,這也就意味著曹操,將失去獨立性。
在這個關鍵時刻,據說是程昱拉了曹操一把,令他從新敗的沮喪中覺醒過來,拒絕了袁紹的邀請。而之後的事實,也證明曹操確實可以堅持下去,最終擊潰呂布,奪回了兗州。
隨後,袁曹聯盟關係更大的考驗來了,這便是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戰略開始實施。曹操在兗州尚未完全穩定的時局之下,還是派兵收服了河南地,把洛陽的漢獻帝遷徙到許縣,這顯然是一招決定性的棋法。從此之後,曹操便不隻是曹操,他的身後有漢獻帝、有大漢朝廷。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大量文武人才,從全國各地源源不斷地前來投奔。
袁紹知道不?
他顯然知道,所以很快便後悔了。據說他這便派了個使者到曹操這邊,說是要讓曹操把皇帝搬遷到距離河北更近的鄄城。鄄城其實也是曹操的地盤,可問題是離袁紹近,便難以擺脫他的影響。
所以,曹操幾乎是毫不猶豫,果斷、堅決地否定了袁紹的這項請求。這也就意味著長期以來曹袁親密關係乃至軍事同盟的徹底終結。
於是,便有了官渡之戰。
曹袁同盟為什麼會瓦解?其實這個問題一開始便有答案,曹操從起兵的第一天起就不曾有過為袁紹打天下的念頭,往大了說,他是為了漢朝,往小了說,則是為了自己。這就與楚漢之際的劉邦、韓信不同了,袁紹做不成劉邦,曹操也注定不願意做韓信。
說到底,是袁紹看錯了人,也看錯了自己;看低了人,卻看高了自己。他以為曹操隻不過是稚嫩無措需要他來引領方向的小弟,縱然長大之後也不過是充當羽翼的小夥伴,而自己才是揮斥方遒的老大哥,且永遠都是。
顯然,袁紹錯了!
當初袁紹曾問曹操的戰略計劃如何安排,當時曹操說不出,但這個時候,他的戰略藍圖已然出爐,那就是先東(兗州)後北(河北)再南(荊州、江東)最後是西(涼州、益州),類似於螺旋狀的一種擴張態勢。
此後數十年,曹操就是這麼幹的,隻不過在南邊打敗了劉表卻輸給了周瑜,在西邊打敗了馬超卻輸給了劉備而已。
利益注定分手,曹操與袁紹最終的結局便是一場大戰。可是,在戰爭決出勝負之後,在袁紹的墓前,曹操卻又傷心了,他親自為袁大哥設祭,也親自下拜,親自痛哭流涕,這些動作,在敵人看來是偽裝,在許多看慣了《三國演義》劇情的觀眾眼裏更是虛偽的表現。可事實上,他又有什麼必要來偽裝?
許多事毋庸再提,可許多情懷卻無法否認。在曹操的內心深處,失去袁大哥的自己其實是可憐的、孤獨的,就好像許多古畫詩意中的場景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