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分權!統與治兩分的局麵終究還是難以成立(2 / 2)

建安八年,曹操特地上一封表,請求漢獻帝封荀彧做萬歲亭侯。荀彧此時正是尚書令,一把壓下。曹操便寫信與他說:

“立功,難道一定就要靠上戰場廝殺嗎?與你共事這麼些年,若沒有你的糾正錯誤、幫忙打理政事、推薦人才、周密謀劃,能做成這麼些事嗎?”

話,就是這麼些話。理,也就是這個理。

於是,荀彧接受了萬歲亭侯的封爵。其實,這封賞真不算太高,要知道,半途出家的關雲長,隻是在河北戰場上斬殺了顏良,便獲得了漢壽亭侯的封賞。難道說關二的功勞能比荀彧還大嗎?這簡直就是自行車與奔馳奧迪的差距。

所以,荀彧理所應當接受了這一封爵的賞賜。

不但如此,曹操還把自己的女兒安陽公主許配給荀彧的長子做媳婦,換言之,曹荀兩家這便結成了兒女親家,關係更進一步!

隨後,便為荀彧增加食邑,授予三公的職位。

其實,這便是關鍵的時刻,若是荀彧接受,他便是與曹操同處三公之位,當時曹操的職位,也隻是司空而已。若荀彧為司徒,至少在官位上,兩人便在參差之間,相差不太大了。可荀彧卻堅決推辭,甚至讓荀攸幫忙推辭,如此反複十幾次,搞得曹操無可奈何,這才作罷。

荀彧為何要辭讓呢?

老實說,曹操不明白,難道隻是謙讓嗎?

劇情急轉直下,隨後便是建安十七年,曹操進爵魏公,這個時候,荀彧顯然識破了曹操的真實用意,在許都的朝堂之上,在滿朝文官武將都巴不得曹操早日稱帝自己也好一塊兒升官之時,他說話了,且說的是這樣的台詞:

“他興起義兵,本來就是為匡扶正義、安國定邦,又豈是為了這些世俗之物?古人說得好啊,君子當愛人以德,又何必如此呢?”

此言一出,滿堂皆驚。文臣武將們搞不懂了,難道是老荀和阿瞞鬧別扭啦?沒聽說啊!荀令君的香,曹阿瞞的酒,似乎也不礙啊!

真正搞不懂的人,其實還是曹操自己。

嘿!當初不是說好了你做張良我做劉邦嗎?那時候咱就約好了啊,怎麼到這個時候你又不幹啦?這個不像是你荀文若的風格啊!

事實上,正如方才所言,一樣的話,各人會有不一樣的理解。何況這話,也許根本就是史官後來的掩飾或是虛構呢?

陳壽會虛構嗎?

不論是不是虛構,荀彧這便走向了人生的末途,香猶在,人卻已如煙而去!

值得一提的是,直到曹魏即將滅亡的鹹熙二年,也就是公元265年,已然去世50多年的荀彧忽然得到了太尉一官的追贈。這會是誰的主意呢?若是曹魏皇帝的真實意圖,難道這就是一種兒孫的後悔之意嗎?當初曹操若是聽從荀彧的話,子孫後代會不會安樂許多呢!

若是司馬家的意思,會不會就是一種對荀彧的追念呢?畢竟,荀彧是司馬懿的伯樂,從這一點上講,他也就是晉室江山的伯樂。

無論如何,其實都與荀彧無關了。

可問題就在於,當荀彧逝去,曹操麵對的許多問題,又能與誰商量?荀攸、程昱、賈詡、司馬懿……那麼些智謀之士,難道竟無一人可以替代荀彧嗎?

事實便是,真無人可以替代。

荀彧死後,曹操對江東孫權反複發動攻勢,卻總是不了了之。西征漢中,有人勸他一定要乘勢拿下巴蜀才好,他卻搖頭說得隴莫要再望蜀。關羽猛攻襄樊,他也拖拖拉拉不應戰。事實便是:

荀彧一死,曹操便再無可信、可靠之人願意為他守護後方,曹丕實際上是個不合格的留守者,王必更是個粗心大意的看門大爺。曹操離開河北,河北便發生魏諷的密謀叛亂;曹操離開許都,許都更發生於耿紀、韋晃放火燒門、射傷王必的暴動。

試問,當荀彧在許之際,這些事會有嗎?

事實上,許都朝廷一直有保守派與新派的分野存在,保守派主張保留漢室天子,哪怕隻是個虛君,也要如此長久下去,你曹操就做個丞相,不是也蠻好嗎?將來誰若是與你曹操一般有才能,那就換他來做丞相,譬如司馬懿,如此一來,豈不就是世世代代皇帝不變,而丞相之位由有才能的人輪流擔任,這不是天大的好事嗎?

以今日筆者之眼光看來,大不列顛自由黨與保守黨數百年之更替,不就如此嗎?英格蘭人可以如此做,為何中國人就不能如此呢?

又或者,如日本的幕府政治一般,天皇在京都,將軍在江戶,各取所需不也是很好嗎?漢天子在許都,魏王在鄴城,不也是這種格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