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一十二】彌留!他終究是個失敗的繼承人(3 / 3)

劉備若是有腦子,真該預料到孫權一定要奪回荊州。

而若是真有大局觀的話,劉備確實該把荊州還給孫權,如此一來,便能騰出關羽北伐關中,實現當年劉邦和韓信取陳倉、平三秦的戰略夢想。

試想那個年代,劉邦也是從漢中出發,他的目標便是關中,擰成一股繩,才能把有限的力量用到最大價值處。

老祖宗就是如此,為何你劉備就一定要搞什麼雙頭並進呢?這是誰給你出的餿主意呢?

答曰:諸葛亮出的。

正是因為信了諸葛亮的北伐計劃,又缺乏足夠的腦力根據形勢來做適當調整,劉備這便搞擰了與孫權的關係。而老實說,孫權並沒有錯,荊州是他的必需品。

所以,在東征的軍事準備會上,趙雲便出來反對,他說我們是不是把目標搞錯了,真正的國賊是曹丕啊,我們明明應該北上陳倉,奪取關中才正確,為什麼反而棄雍州不顧,去打已經落入孫權之手的荊州呢?

劉備登時就暴怒了,結果便是趙雲的職位許多年都未獲提升,直到劉備死後,才得以遷為鎮東將軍,封爵永昌亭侯。

於是,在公元222年,劉備便親自帶兵向著荊州而去,所謂禦駕親征,此後便有了隨後的夷陵之戰,此時呂蒙確實已然死了,正史與《三國演義》的區別,僅僅在他的死不是被關羽索命,而隻是積勞成疾、病發而亡。

所以,孫權實際上在這個關鍵時刻很是頭痛,周瑜、魯肅、呂蒙,三個都督相繼病故,難道江東還能有第四個軍事奇才嗎?

還真有,那便是陸議(後來更名為陸遜),他是真正的軍事奇才,因為當年的周瑜尚且有長江天險可以依靠,而此刻的他,顯然與劉備處於同等的自然條件之下。然而,這個時候劉備也確實犯了一個大錯,那就是他的連營。說起來,這就與當年曹操把戰船係起來一樣。

隻不過,當初是在水麵之上,而今卻是在陸地上。在劉備想來,東吳的厲害之處僅僅在水戰而已,我如今不坐船,就從陸地上節節推進,你能奈我何?

陸議不是周瑜,但從某種程度而言卻比周郎更會放火,他這一把火,燒毀了劉備的陸地連營,也燒毀了劉備的江麵兵船,火海之中,劉備的東征大軍居然化作烏有。

這,便是所謂的“火燒連營”。一把火,便燒沒了劉備的天下夢。此後的他,隻能躺在白帝城裏整日胡思亂想,以至於鬱鬱而終。

曹丕冷笑,三分天下已成定局,就連那最不甘心困守一隅、真正的“梟雄”劉備都已經死了,如此看來,一切也就該歸於安寧了。

其實他該想到,若是在這個時候動員全國兵力,對益州來一次滅國性攻擊,結果會是如何?

在這個時候,曹丕最該做的一件事,就是聯合孫權打蜀漢。東吳自三峽入巴東,曹魏則取道祁山下漢中,倘若如此,三國時代將提前結束,即便是諸葛亮,事實上也無法解決這難題。《三國演義》中曾有所謂安居平五路的情節,但實際上純屬虛構而已。若是為真,蜀漢必亡!

可在正史上,曹丕什麼都沒幹,稱帝後相關的第一項軍事活動,居然是派曹真帶兵去攻打河西叛變的胡人部落。

而在曹真獲勝歸來之後,他居然還得意非凡,說這場勝利,一方麵是你們在邊疆上浴血奮戰,另一方麵呢,也多虧我運籌帷幄,考慮停當。自古以來皇帝做到曹丕這麼厚顏無恥的,也實在是少見了。

隨後便是劉備與陸議在夷陵的大戰,曹丕也確實預料到了他的失敗,但實際而言,若是曹丕在現場與劉備對峙,曹丕吃敗仗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曹丕實在隻是一個口頭上的兵法高手,若論實戰,實在是不如曹仁,可能也隻是略勝於曹洪,很可能還不如他弟弟曹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