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的曹叡,這便隻能重用司馬懿。用司馬懿平定孟達的叛亂,也用司馬懿阻擋諸葛亮的北伐。
另一方麵,則是曹氏宗親最後一個統帥之才曹休的中計,在石亭遭遇陸議的重創,歸來不久便愧病而亡。
此時曹魏在西方還有一員老將張郃,可惜不久他也中箭而死。
代替曹休的,便是曹操的族子曹真。可是這家夥也真是沒什麼用兵之才,雖然努力地發動了一次針對蜀漢的征討,可結果卻是毫無成就,當大雨降臨,棧道被衝毀,曹真便隻能大呼無可奈何。
歸來一年後,曹真便去世,他既然才能平庸,也就難以指望兒子曹爽會有多大出息。不久,便在與“新曹操”的權力鬥爭中落下馬來——事實上,曹氏宗親,由此便再也沒有掌握兵權的機會。曹叡之後的君王,便一步步走向漢獻帝當年的困境。
而這新的曹操式人物,便是司馬懿。
說他是曹操式人物,是因為他掌握了曹魏大權數十載,最後也以臣節而離世。在這一點上,他與曹操確實頗為相似。
以某種曆史的因果報應而論,司馬懿父子日後如何欺淩曹魏的幼主,恰如曹操父子當年如何對待漢獻帝。
但事實上,兩人還是有著根本上的差異。
首先從出道而言,曹操是主動出世,而司馬懿卻據說一直托病不出,甚至說自己有風痹的症狀,難以出來做事。
這便和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大不相同了,劉備至少是傾情相邀,曹操卻是走公務員選拔的標準程序,而結果也完全不一樣,諸葛亮是感於劉備的天下胸襟與至誠情懷,而司馬懿呢,據說僅僅是因為害怕曹操的誅殺而已。
司馬懿若是真拒絕出山,難道曹操會真的殺了他嗎?
不好說。曹操此前並無如此記錄。略微有點相似的便是那沮授,因為拒絕加入且試圖逃回河北陣營而被誅殺。但那種情形之下,曹操殺沮授幾乎無可非議,敵我而已。
但死在曹操手下的名人實在不少,剛做兗州刺史不久,他便殺了當時的大名士邊讓,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更是接連不斷,孔融、崔琰、華佗、楊修都死於他之手。
如此看來,若是多殺一個司馬懿,也不是什麼難事吧!
這,自然很容易做到,卻不是就很有可能。為什麼呢?曹操所殺的,實際上都是知名度頗高的人士,無論是邊讓還是孔融,都有一大票粉絲,曹操殺他們,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將他們的粉絲鎮壓下去。
“瞧,連孔聖人的後代我都照殺不誤,你們還嘚瑟什麼呢?”
可殺個司馬懿能有什麼用呢?一個無名小卒而已,殺了他,無非說明你曹孟德不能容人而已。正如當年他不殺禰衡,眼下,他也絕不會殺一個尚未出名的司馬懿。
多數,這是後世寫史者有意無意的塗抹改寫,用意無非是抬高司馬懿的身價,說司馬懿從小就如何了得而已。
無可奈何的曹叡,這便隻能重用司馬懿。用司馬懿平定孟達的叛亂,也用司馬懿阻擋諸葛亮的北伐。
另一方麵,則是曹氏宗親最後一個統帥之才曹休的中計,在石亭遭遇陸議的重創,歸來不久便愧病而亡。
此時曹魏在西方還有一員老將張郃,可惜不久他也中箭而死。
代替曹休的,便是曹操的族子曹真。可是這家夥也真是沒什麼用兵之才,雖然努力地發動了一次針對蜀漢的征討,可結果卻是毫無成就,當大雨降臨,棧道被衝毀,曹真便隻能大呼無可奈何。
歸來一年後,曹真便去世,他既然才能平庸,也就難以指望兒子曹爽會有多大出息。不久,便在與“新曹操”的權力鬥爭中落下馬來——事實上,曹氏宗親,由此便再也沒有掌握兵權的機會。曹叡之後的君王,便一步步走向漢獻帝當年的困境。
而這新的曹操式人物,便是司馬懿。
說他是曹操式人物,是因為他掌握了曹魏大權數十載,最後也以臣節而離世。在這一點上,他與曹操確實頗為相似。
以某種曆史的因果報應而論,司馬懿父子日後如何欺淩曹魏的幼主,恰如曹操父子當年如何對待漢獻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