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低頭一看,發現曹叡的臉色很不尋常,換句話說,那便是病了,且病得不輕。
於是司馬懿乘上最快捷的馬車,晝夜兼行,一夜之間居然就跑了四百多裏地,趕到京城。發現皇帝已然不行了,拉著他的手,看著眼前的太子曹芳,對司馬懿說:
“我把身後之事都托付給你!”
他又說,我其實早就可以死了,可是一直等著你歸來,就是要把太子囑咐給你,見到你又說完這些話,我便再無所恨。
一翻眼,他便駕崩了。
要說這魏國的兩位君王還真是短命,曹丕才四十歲,在位七年。曹叡更隻有三十六歲,在位十二年而已。吳國的孫權,活了七十一歲,在位二十三年;蜀漢的阿鬥,活了六十五歲,在位四十二年。這兩個主君,雖然國勢遠不如曹魏那般強盛,可壽數頗長,遠遠超過了這兩人。
事實上,也正是這父子倆的短命,給予了司馬懿父子篡權的可能。倘若兩人都能活到五十歲,則司馬懿將死在曹叡之前,一切奪權的可能,都將化為烏有。
於是,曹魏的君權便危在旦夕了,繼位的曹芳隻有八歲,小學一二年級生而已,如何管理國家大事。隻能將全部君權,交付給兩位輔政大臣,便是曹爽與司馬懿。
要說兩人一起輔政,倘若能和諧相處,也未必會出現司馬懿大權獨攬的局麵。畢竟曹爽有年輕的優勢,而司馬懿又有老馬識途的好處,倘若這老少搭配能合作無間,曹魏也不至於忽然走入危局。
問題就在於曹爽的權力欲望太過旺盛,他居然想獨裁,這便要排擠司馬懿。他倒也有個主意,那就是明升暗降,說司馬懿勞苦功高,該提拔做個大司馬。可在議論之際,又有很多朝臣說大司馬這個官啊,太不吉利,之前好幾任大司馬都死在任上。曹爽的父親曹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於是,曹爽便借這個理由,為司馬懿安排了一個待退休的好職位——太傅。
太傅自然是個權位很重的官職,據說在西周時期就是天子的輔弼之臣,漢朝興起,就把他作為太師之下的高官之位,很少授予實職。而到了東漢,更是成了徹底的虛銜。現在讓司馬懿做這個職位,又削去他錄尚書事(主持朝廷機要)的權力,自然那就是讓他退休養老的意思。
這時候司馬懿多大年紀呢?恰好六十歲光景,按理說,也確實到了退休的歲數。既然退了休,那就該養老抱孫子,喝喝茶、遛遛狗、打打太極拳。
若是曹爽真有能力控製住時局,不露出破綻來,司馬懿說不定真就這樣了。
可就是那句話,癩狗扶不上牆!真個如此,曹爽執政那些年,用的都是一些浮華而能力不足的人,譬如何晏、鄧颺、李勝、丁謐等。何晏基本上就是個隻知清談卻無半點實際才能的廢物,隻知說些聖人無喜怒哀樂、聖人無累於物之類的空話。鄧颺則據說是東漢名將鄧禹之後,可實際上也無半點才與德,甚至京中有他收受一名官員老爹的侍妾的傳言,說他是“以官易婦鄧玄茂”。
至於李勝,則說他的父親,原本是漢中張魯的手下。他這個人也以浮華出名,以至於曾被曹叡棄用多年。一堆人中,唯有丁謐,尚算個肯用腦袋算計的角色。
而公元244年的征蜀,據說就是這樣一幫人主導的。鼓搗了六七萬大軍,說是要從駱穀攻入蜀地,可是軍隊已然出動,軍糧物資的運輸居然跟不上,而蜀漢一方,早有費禕守住山嶺,也不與你打,隻耗著你而已。
在這個時候,有人就勸曹爽撤兵算了,可鄧颺、李勝一幫人卻堅持不肯退,主張要繼續向前進。扯了半天終於曹爽醒悟過來想退兵之際,後路卻已經被費禕派兵截斷,曹魏這六七萬大軍,苦戰良久,死傷慘重,牛馬耗盡,這才得以歸來。
可以說,這是曹魏史上難得的一場大敗仗,而且敗得不明不白、稀裏糊塗。
據說在曹爽出兵之前,司馬懿就曾有過勸阻,隻是曹爽不願意聽而已。如今戰敗歸來,曹爽更不願與司馬懿分享權柄,於是曹爽兄弟“專擅朝政,兄弟並掌禁兵,多樹親黨,屢改製度”,甚至連郭太後也被搬遷回了永寧宮。而司馬懿呢,這時候也因為被架空的事實,隻能請個大病假,長期不來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