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竹木尚可挽回,鐵釘那就隻能是死路一條了。這個時候,王淩倒也想開了,他請求臨死之前到賈逵廟看一看,這個要求倒是被批準了。於是王淩便在賈逵廟前仰天大喊:
“賈梁道啊!隻有你才知道王淩是大魏的忠臣啊!”
賈梁道便是賈逵。
當夜,他便把自己的那些掾屬都叫過來,看來司馬懿也批準了這個請求。於是他便朝著自己的下屬們大喊了一句:
“想不到我都快八十了,居然還會有身名俱裂的一天啊!”
飲下毒藥,從容自盡了。
司馬懿冷笑,王淩你雖然自殺了,可事不能就這麼完,你的屍體,還有那個令狐愚的屍體,都要挖出來暴露示眾三天,讓大家夥瞧瞧跟司馬家作對會是個什麼下場!另外,但凡參與這場事變的人,都要誅殺三族,那個曹彪,嗬嗬!你也要跟王淩一樣自殺。
順便說一句,那郭淮的娘子,便是王淩的妹妹,若論牽連,似乎郭淮也難以避免,除非他立馬休了這娘子。
怎麼辦呢?
起初,據說郭淮也是狠下心來,讓她去洛陽自首,可未曾想十幾萬長安百姓都來自發送行,甚至於哭聲動地。(這是為了什麼呢?難道郭夫人對他們有恩?)而更關鍵的是,郭淮有五個兒子,都是這當媽的親生的,一把抱住老媽不許她走,要父親一定想想辦法。於是郭淮也下了決心,留下了娘子,給司馬懿寫去一封請求赦免的信,說實在你不肯赦免的話就拿我來頂罪吧!
結果如何呢?似乎司馬懿還真是很器重郭淮這個人,一收到書信,立刻下令加以赦免!大團圓。
那麼,這一事變中的那些叛徒呢?
楊康,是最初的變節者,當時與他同在洛陽的還有一位叫作單固的同人,是令狐愚的部下。當初司馬懿審問此事之際,單固一句話也不肯透露,而楊康卻全部招供,當時單固便大罵楊康,說你這個老賊,你以為這樣就能活了嗎?
事實上,單固是必死了,可楊康也真的未能活,因為許多措辭都搭不上脈絡,最後的結果,居然是兩人一起上刑場。
在這個時候,單固便笑了:“狗奴才,你也有今天啊,要是死去的人真有靈的話,我看你有什麼臉去地下見他們呢?”
不囉唆了,一律都砍了。
完了嗎?沒完!這事倒是提醒了司馬懿,曹氏家族那些諸侯王啊,千萬不能再分居各處了,容易出事。這就把他們都揪到鄴城集中管理,不許他們與地方官員來往,自然也便於日後的屠殺。似乎在很多事上,因為曹操這個先例的緣故,司馬懿都要做得更熟練有效率。
不過,到這年的六月間,司馬懿便病重了,這回是真病了,不是偽裝,據說賈逵、王淩都到他夢裏來了。
“仲達啊,人死了就要來陰曹接受審判的哈,你馬上要來了哈,我們等你哦!”
不久,司馬懿便真的走了。
之後,便是司馬師、司馬昭的表演了。
話說起來,司馬懿已然活了很久。他活過了曹操,也活過了曹丕,又活過了曹叡,一直到曹操的重孫曹芳時代,他才終於離開。
不過公平而言,其實也不能說司馬懿便是存心要圖謀曹魏的江山,單就他的一生而言,這其實是一個為了曹魏的江山鞠躬盡瘁直到死亡的一個盡忠之臣。
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魏國本身就得位不正,而在權力的分配與布置之上,又不注意三權分立。用人的行政大權、用兵的軍事大權、司法執法的監察大權,居然全無考慮,交付給了曹爽這樣一個智慧度極低下的人物,以至於最終悉數落入司馬懿之手。
而當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便依次上台。
司馬師這個人很特別,他的青年時代據說聲譽很好,甚至能與夏侯玄、何晏名望相等。而且看上去這三人的關係都還不錯,譬如何晏就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
“當今英傑之中,差不多能成就一番事業之人,大概就是司馬子元吧!”
子元就是司馬師的字。
自然,何晏還有另一句話,那是說夏侯玄的。
“能通曉天下人共同意願的人,那就該是夏侯玄。”
那是曹叡在位的太和年間,一批新入公務員隊伍的貴族子弟在洛陽城中無所事事,便時常聚眾交遊,主要的娛樂項目就是小酌幾杯——既然喝酒,那總歸要聊點什麼,要不然大家都悶頭各自喝,算個什麼意思呢?
可是能聊什麼呢?一個是虛的,談理論思辨,也就是所謂的清談名理,說白了,就是辯論點哲學問題,這個看上去蠻深奧,所以聽眾固然不少,真能聽明白的卻不多。
另一個則看上去要比前者實在很多,那就是品評人物。這早在漢代便已然很熱門,許劭就曾搞過每月一次的“月旦評”,說某人如何如何,正是中國人的一大愛好。而在這個時代,同樣也風靡於上流社會。
何晏評論司馬師和夏侯玄的話,其實就是一種品評。
而這種品評,往往會成為此後薦舉選拔的依據,因為當時還沒有公務員考試,也就無法通過考試來作弊設局,加入評論隊列,在這一過程中認識更多的人,若是獲得不錯的評論,就有機會登上仕途的門檻,若是能獲得“知人”的聲譽,則更能進入高層政治活動。
之前的漢末三國,從曹操到荀彧、諸葛亮,其實都是通過這種方式慢慢獲得輿論的認可。此前提到過的李豐,也是因為年輕時代的“清白名聲”,慢慢地得到了“海內翕然”的聲望,甚至遠揚到江東。
可是,這種交遊活動也引起了曹魏一些人的不滿,代表人物譬如董昭,他就上書給皇帝,說這些年輕人居然不好好學習,整天遊來晃去,互相吹捧,這樣遲早會出問題啊!而當時的皇帝曹叡也及時反應,說要嚴肅處理,徹底解決“浮華”事件,而直接獲咎遭處理的,便是一個“四聰”與“八達”的名單,夏侯玄、何晏名列“四聰”,而諸葛誕等人則名列“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