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能(能、潛在)的含義有:(一)變動的來源,被變動的事物是不具有這種能力的,而在另一事物中有,或者存在於變動的事物,但這種事物不能在被變動的狀態中。比如建築技術是一種能力,不會在某一座房子中存在,治病也是一種能力,病人身上就可以找到,這是因為在人生病的時候,身體可以自動治療,這時候,他既是病人,又是醫生。一般來講,“能”是讓別的事物變動的來源(或者把自己當作其他事物然後讓自己變化)。(二)“能”也可以說是一個事物改變另一個事物的來源(被自己改變就像被別的事物改變一樣)。這樣,因為一位病人忍受某些痛苦,那麼我們就說他的忍耐力很強。雖然說法是這個,但是情況有的時候是不一樣的,有的時候這個人忍受一些痛苦,我們就這麼說,有的時候是這個人的忍耐力會對他的病有幫助,我們才這麼說,而且僅僅是指對他的病有幫助這一點。(三)把一個工作做好的能力(或者做的時候得心應手)可以稱為“能”,有的人能走路,但是走不好,會說話,但是說得不利索,對於這些人,我們就會說,他“不能”走路或“不能”說話。(四)從被改變的角度來看,也是這樣。(五)事物如果由於自身的某些屬性,而成為絕對不受動,不變化,也不容易損毀的,也被稱為“能”,有的事物被弄破,弄碎,毀滅,就是因為它們不具有某種“能”,或者沒有某種事物。如果事物可以不受這些負麵的影響,或者說影響很小,這就可以說明它具有一種“能”,因此它也可以說是達到了某個好的境界,在被變動的時候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能”有這些不同的含義,“能者”自然也會有不同的含義:(一)就是能夠讓其他事物或者自己開始一個動變,如果是自己的話,必須要把自己當作另一個事物來看待(能夠讓運動中的事物安靜下來,這也算是能者)。(二)對於一個事物來說,另一個事物具有能被它改變的“能”(被改變的“能”)。(三)事物能夠變化成為另一個事物,如果事物有這種“能”,也被稱為“能者”,無論是變成好的,還是變成壞的(就算是最後變化為滅亡,我們也把這種能力稱為“能”,如果沒有這種“能”,那它自己就沒有辦法滅亡,從實際來看,它必須具有某一個趨向,或者原因,或者原理,它才可以忍受滅亡,有的時候也可以這麼想,它要麼是得到了什麼,要麼是失去了什麼,所以才會趨向於滅亡,“剝奪”可以解釋為獲得了某個“缺失”,失去了什麼就等於是獲得了某個剝奪,這樣一來,事物就可以在兩個方麵都有“能”了,包括正麵的有某物,反麵的有某物的剝奪,如果不從反麵來看到缺失,把缺失當作反麵的有,那麼“能者”就得有兩個不同含義)。(四)被稱為“能者”的事物,是因為沒有其他事物(或者把自己作為其他事物)可以把它毀滅,無論毀滅的能力還是原理,都包括在內,都沒有。(五)“能者”的含義還有,偶然出現的,可能有可能沒有,可遇而不可求的某種“能”。在非生物裏,也可以碰上這樣的情況,比如一個豎琴音質不錯,我們就說這個豎琴可以說話,音質不好,我們就說它不能說話。

能的缺失是“無能”,就是把上麵所說的“能”的各種含義消除掉,這個“能”可以覆蓋的範圍也很廣,可以指普通的“能”,也可以指在某些方麵具有的“能”,也可以指和某個時期有關係的“能”。從這些意義我們就可以明白,孩子,成人,陰陽人,當他們都沒有孩子的時候,是誰沒有生殖能力了。而且上麵所說的各類“能”就應該有一個“無能”相對應,包括讓變動出現的“能”和把變動做好的“能”。

因為“無能”是這樣的,有的事物就被稱為了“不可能”,還有的事物是在其他的含義上被稱為“不可能”。“可能和不可能”這兩個詞的用法如下:一個事物,它的相反的事物一定是真的,那個這個事物肯定是“不可能”的,比如“一個正方形可以用邊來計量對角線”這個命題,就應該被稱為“不可能”,因為這個敘述本身就是假的,相反的論題就肯定是真的。如果非要說是可以計量的,那就是大錯特錯了。“可能”的情況恰恰和“不可能”是相反的,“可能”的相反事物或者命題不一定是假的。就像上麵所說的,“可能的”有三種情況,一個是肯定不是假的,一個是真的,一個是可能是真的。

在幾何裏麵,“能”(方)的含義是不同的,這裏所說的“能”或者“可能”,是沒有力的含義的。

“能”有一個基本類型是力能,就是我們所說的讓別的事物變動的來源(或者把自己當作別的事物一樣,然後讓自己變動)。有的事物被稱為“能者”,有的是因為別的事物有對它的某種“能”,有的就是因為沒有,有的是以特殊的方式獲得“能”。事物被稱為“無能”,情況基本差不多。所以“能”(潛能)的基本含義為:讓別的事物變動的來源(或者把自己當作別的事物一樣,然後讓自己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