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惡魔效應嗎?你對它有多少了解?是指由於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而這種效應存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我們每個人多無法避免被其“附身”,我們所能做的是時時刻刻注意著我們的這個可能是致命的弱點。
惡魔效應是指由於對人的某一品質,或對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壞的印象,會使人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評價偏低。
“惡魔效應”一詞,源於菲利普·金巴杜的《惡魔效應:由善及惡之全解》一書。這裏可借用它說明與暈輪效應相對應的另一種認知偏向,即在印象形成過程中對不好的一麵加以誇大化的感覺和看法,是由於某一點或某一些不好印象而擴大到全部印象的知覺現象;對一個人進行評價時,往往會因對他/她的某一品質特征的強烈、清晰的不良感知和印象,而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特性也會給予否定性、妖魔化的評價。惡魔效應的特征就是抓住一點短處,推及其餘,認為極端地、絕對地壞。
我們在麵對陌生人時時常會被“第一眼”的感覺所迷惑,所謂“先入為主”即是這個道理。在第一次見麵時我們往往會把太多的目光放在對方的衣著、外貌、神態、表情等外在的表現上麵,而忽略了對方可能在內心中具有的那種“燃燒的激情”。“先入為主”是指以先聽見的話或接受的意見或者接觸到的第一印象為主,以後再聽不同的話或意見就排斥或不相信或不再容納其它的形象。“先入為主”的心理學依據是:人們的認知結構一旦形成就有一定的穩固性,對不能同比的東西有一種排斥的傾向:至於順應的過程是有一定困難的,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觀點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老年人思想比青年人保守的問題。幾十年的生活學習,老年人已經有了對世界對人生係統而穩固的看法,頭腦中有了太多的“先入為主”的東西,要他們接受新的觀點,新的事物,常需要他拆解原有係統化的認知結構,拋棄與他全部生活的自尊心、榮譽感、理想、信仰密切聯係的東西,這不能不是件困難的事情。
先入為主的思想有時會導致我們的判斷失誤:
某工廠的一名工人,人人見人人誇,都說此人老實能幹。但他見到女同誌就臉紅,這就更讓人覺得他是一個正直無瑕的人。但突然有一天,地方公安局來人將其帶走,說他可能是強奸嫌疑犯。人們乍聽時,誰也不會相信:如此靦腆的人,怎麼可能是強奸犯人呢? 但經過公安局的大量證據證實,犯人自己也招了供,人們才不得不信。
不過先入為主的印象有時也可以正確的,有利於事情的解決:
一位多年的領導幹部,帶領大家艱苦奮鬥,業績頻頻,深孚眾望。突然有一天,政治運動興起,他被造反派揪出來,說是揪出了一個叛徒。人們怎麼也不相信,平時最受他們尊敬的領導,一夜之間會成為叛徒。於是,有人默默哀歎,有人憤憤不平,有人呼冤告狀。一貫的思想,使他們堅信,他們的領導是個好人,不可能是叛徒。運動過後,這位領導得以平反昭雪,證實了人們的看法。
可是由於人們有時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操縱第一印象,所以在你的人際交往中注意一定不要受對方的第一印象所迷惑。第一次與人交往對方所提供的信息一般是表麵的,關於對方的能力,品質、人格還無法進行深入的了解,因此第一印象建立的基礎並不可靠,如果被第一印象所迷惑,以後就會在和對方的交往中產生偏差,形成一種定勢,對它的其它特征,容易視而不見和歪曲。比如你認為一個漂亮的人就不可能有一個肮髒的心靈,也不容易看透一個對你拍馬屁的人的險惡用心。另外,一些有能力的人也可能由於給人第一印象不佳而被誤解,所以你要重視第一印象,但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還需要不斷的交往,給人以更多的機會。我們可以把這種現象移位到我們和某人的第一次交談的時刻,我們一般是先從其長相開始認識對方的,這種表麵的現象到底是真是假,我們沒法立即做出我們的正確判斷。這時候,我們應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防止出現這種無法確定本質的“第一印象”,以免掉進“惡魔效應”的陷阱。
所以,我們要學會控製和把握,看待事物不能全憑先入為主心理的牽製,要防止思想的偏向,克服狹隘心理,積極誘導出先人為主心理的有利因素,注意糾正其以偏概全的觀念。
我們要時刻警惕“惡魔效應”,我們可能避免不了被它“糾纏”,但是我們可以降低它發生的頻率,不要讓它成為我們交往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