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點越多,圓與圓之間交叉的麵積越大,共同語言也越多,也更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陌生人也就不再陌生。
從小時候開始,我們似乎就被灌輸了陌生人的種種可怕之處,在潛意識裏麵大都形成了對陌生人的抵觸情緒。然而在生活中,我們卻麵臨著不得不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情形。當你一個人出差或者旅遊到某地時,你需要麵對陌生的當地居民;當你求職麵試的時候,你需要麵對著陌生的麵試宮……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你都需要和陌生人交往。因此,我們不得不學會開口和陌生人說話。這難道僅僅是不得不做的事嗎?不是這樣的。
1967年,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過一次連鎖信實驗,他隨機選擇三百多名誌願者,請他們郵寄一個信函,信的最終目標是米爾格蘭姆指定的一名住在波士頓的股票經紀人。幾乎可以肯定,信函不會直接寄到目標,米爾格蘭姆就讓誌願者把信函發送給他們認為最有可能與目標建立聯係的親友。出人意料的是,有六十多封信最終到達了目標,並且這些信函經過的中間人的數目平均隻有5個。這個有趣的現象被稱“為六度分隔”現象。簡單地說,“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六個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原來時如此相近!
一見如故,這是成功交際的理想境界。可以說,讓陌生人跟你一見如故,是讓陌生人支持你的最核心的思想。不知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當你向對方訴說你和他共同的觀念、立場,或者發現相同的興趣、愛好,或有相似的經曆時,兩人的思想就很容易產生共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心理學家指出,這其實就是人的一種相似相惜心理。根據這種心理,在與陌生人交往時,如果我們能找到共同點,就可以打開沉默的局麵,讓陌生人不再陌生。
為了發現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點,可以在需要交際的人同別人談話時留心觀察、分析,也可以在對方和自己交談時揣摩對方的話語,從中尋找共同點。你或許偶爾聽到一些人講述他們以前在學校的事情,或者他們說話帶有口音,這些人很可能是你的校友、老鄉等。一個人的精神追求、興趣愛好等等,都或多或少地會在他們的外在服飾、表情、談吐、舉止等方麵有所表現。這些都是靠你仔細觀察、分析得來的,通過留心對方的談話,確實是可以通過找出雙方的共同點,使陌生的路人變為熟人,發展成為朋友的。尋找共同點的方法還很多,譬如麵臨的共同的生活環境,共同的工作任務,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習慣等等,隻要仔細發現,與陌生人無話可講的局麵是不難打破的。從下麵的例子中你可以明顯地看出這一點: